长势喜人的小麦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张琳洁 实习记者柴晓蒙)风吹麦浪,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远处,片片麦田一望无垠,运粮车载着一车麦子缓缓驶过……一幅幅丰收的美景画卷徐徐展开。
当前,运城市克服了罕见秋汛晚播、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423.3万亩小麦已收割完毕,总产稳中有增,丰收已成定局。
罕见秋汛,粮农心难安。
去年10月上中旬,运城市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导致黄河、汾河运城段发生严重洪涝,全市280万亩粮田不同程度受灾。“去年十月份的那几天,我每天都特别焦虑,望着被雨水浸泡过的玉米即将发霉,想着大半年的辛苦就要白费,别提多难过了。”位于永济市城北街道西伍姓村的种粮大户李霞回忆起去年自家百亩粮田的受灾困境时激动地说。
秋汛过后,河津市水利部门立即对受灾滩地进行抽水排水。挖机疏通、人工导流、水泵抽排……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连伯滩除局部低洼地块仍有反渗水外,滩地积水基本排完。
长势喜人的小麦
科技壮苗,农时催人忙。
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种粮积极性,运城市委、市政府全方位开展“双抢双减双保”(抢收抢种、减灾减损、保丰收保农民收入)工作。河津市城区街道黄村粮农侯俊红的50亩粮田受洪涝灾害影响,积水最高时达40厘米。“当时,虽说积水已经排除,但由于土地过湿,冬小麦迟迟无法播种,眼看就要上冻,农时不等人,不少乡亲都打算放弃种冬小麦了。”侯俊红说。
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帮扶下,很多农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下了冬小麦。去年小麦最晚播期一直延续到12月中旬,比正常年份足足晚了两个月。其间,运城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发动干部群众抢排积水,抢收抢种,并开创性地采取了全膜覆盖、飞机撒播等应对措施。当时,全市小麦最晚播种时间为大寒节气后第三天,即2022年1月23日,创造了全省小麦最晚播种记录。
制作冬小麦苗情表、分布图,挂图作战,精准指导……春耕时节,河东大地的农田里不时可见农业技术专家忙碌的身影。省、市、县三级小麦专家深入运城市多个粮食主产区,现场答疑解惑,剖析技术要点,录制教学视频,公布联系方式,采取“线上联专家、线下联麦田”形式,持续跟踪解决小麦生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冬小麦“促弱转壮”。
“在农业技术专家的科学指导下,农机手作业更加精准高效。”李霞说,“眼瞅着苗情一天天转好转强,我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长势喜人的小麦
来之不易,种粮信心足。
秋汛所导致受灾严重的区域,基本囊括了运城的粮食主产区。稳住这一区域粮农继续种粮的信心,对于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扛牢山西“粮袋子”,至关重要。
“好在整个冬季小麦墒情都很好,加上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悉心指导和3月前后运城市气象部门配合开展的人工降雨、人工增雨作业,我们地里的小麦苗情绝大部分都经历了由弱转壮,长势普遍达到往年同期水平,这也为今年丰产打下了基础。”提及开春以来自家粮田的变化,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小麦种植户阮会珠坦言,扎实的春管行动,让他家的麦情远远超出了预期。
6月13日上午,在永济市城北街道西伍姓村,李霞家的百亩麦田正在收割最后一片地,丰产丰收景象令人欣喜。“平均亩产达700公斤,这一数字较往年多出了近150公斤。”得知小麦亩产数据后,李霞难掩内心的激动,“丰收真是来之不易!去年小麦晚播了1个月,当时真的是连1000斤也不敢想呀。”
几天后,汾河岸畔也迎来了丰收的喜讯。“亩产575公斤!晚播了两个月,不仅没减产,反而逆势上扬实现了高产,让我们对种地更有信心了!”良田配良技,粮食的丰收让“侯俊红们”种粮更有底气。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中国人必须端住自己的饭碗”。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运城夏粮实现从“双抢双减双保”到“丰收在望在仓”,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众多农技人员精心呵护、彰显科技力量,广大粮农不辞辛苦、紧盯每个环节、严防死守,勠力同心、奋楫笃行,才能做到保住“粮袋子”,才能于沃野中看到丰收画卷。市农业农村系统将一如既往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效、农村稳定安宁。
转载声明:此文章属于本网原创稿件,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