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了充分展现运城在农耕文明传承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展示广大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黄河新闻网记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围绕农民丰收和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采访报道,为河东大地绘就出一幅麦香四溢、“韵”味十足的乡村振兴图景。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尹智慧 实习记者张森荣)2021年8月27日,金秋时节,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位于永济市吕坂村的冬枣提前进入采摘期,一排排标准的大棚冬枣已经上市。大棚里成熟的冬枣颗颗饱满,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在现代化农业园区,枣园里的枣姑正在忙碌的采摘着枣果,在恒温大棚里处处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人都喜笑颜开。
晚上八点,永济的天色已经大黑,枣园里还是不断的传来欢乐笑语声。大家繁忙的采摘热情丝毫不减,正在忙碌的枣姑笑着告诉记者,今天他们可能要摘枣到十点,明天一早就得发车,今天已经是采摘第三批冬枣了,现在是供不应求,我们枣都是现摘现发货。
据采摘冬枣的枣姑介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古坂基地的枣比普通枣上市提前了一到两个月。今年冬枣行情不错,现在全部出口,一斤枣可以卖到50元。现在一年挂果一亩地可以产2000斤左右。一亩地比普通枣整整增收了近七万元。“前些年每到这个时候,白天黑夜担心下连阴雨!以前露天种植,碰上连阴雨枣农是剜心地疼。干着急没办法!裂缝腐烂,只能倒掉。现在好了,不但价钱高,而且啥时候都能睡个安稳觉!”另一个正在弯着腰忙碌枣姑说到。
据基地负责人李培华介绍:“我们利用工业技术可以把冬枣提前两个月上市,真正的实现了枣赢天下。”基地内目前种植的二代冬枣,分为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今年是第一次挂果,亩产成品枣2000到3000斤,按目前市场的行情推算,今年整体效益基本上在1000万元,早熟品种需要枣树在0-7.3℃的温度下伏眠400-500小时,早熟的技术就是要把冬枣变成每个月都有的新鲜枣。这种新技术就是利用工业化技术建立大型制冷工棚,实现工业化生产。
三益农业是永济市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济市大力实施设施农业“强基”计划,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该市设施果蔬面积达到了8.7万亩,其中设施葡萄4.5万亩,设施冬枣3.4万亩,设施蔬菜0.8万亩,亩均产值达到1.2万元;设施生猪养殖总占地面积1800亩,存栏总量达到56万余头。
转载声明:此文章属于本网原创稿件,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