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地要闻

用中医药智慧造福全人类——记侯氏中医心脑血管病医院院长侯晓峰

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地要闻

题记: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今年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中医药强市的目标,我们肩负着研究宣传中医药企业文化和中医药人的使命和责任。

在山西省临猗县,有一个侯氏中医心脑血管病医院。这个医院其貌不扬,医院主人也名不见经传,但近十余年来因为其突出的疗效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0年5月受到国家科技部中医战略科技组组长教授贾谦的赞誉:“侯大夫用中医药治疗心脏病,不搭桥,不装支架,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2012年8月,中央数字电视《央广健康》栏目组在“探秘中国民间医”系列为侯晓峰拍摄了一组四集电视纪录片。

2015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题为《山西老中医赴疆献爱心》的报道,同年12月以全球华人第一频道著称的《华人频道》以《侯晓峰:弘扬医德钻研中药》为题对老中医侯晓峰进行了专题报道。

侯晓峰,1946年生,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新安庄人,是五代中医世家的传承人。虽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不能从医,但侯晓峰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医中药的学习和研究。他的曾祖父(太爷爷)告诉他,学中医就要学医药界解决不了的问题,并把几代研究心脑血管病的秘方传给了侯晓峰,要求他在学通学精医术后继续研究完善侯家祖传秘方。侯晓峰从没有忘记太爷爷的嘱托,2004年,侯晓峰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侯晓峰心脑血管病研究所成立;2010年侯晓峰被聘为山西省心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首届委员会常委;2011年侯晓峰获得运城市卫生局颁发的民间中医医师资格证书。2017年被运城市中医药行业发展协会授予“中医药突出贡献奖”。

侯晓峰的中医启蒙老师是太爷爷侯君言。在太爷爷侯君言生活的年代,是看病不花钱而买药需要花钱,人们找大夫来看病只需要带几个鸡蛋或是带几块点心,所有的人都称他为“先生”,人们对太爷爷的尊敬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在当时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战乱年间,太爷爷却活到了70多岁。让侯晓峰铭记终生的事情是,因为缺少纸张没有作业本,一次放学回家,他抓起一本旧书扯了几页,在书的内页写起字来,太爷爷看到后用烟袋锅子敲了敲他的头并地告诉他这些都是宝贝。被太爷爷唤作“宝贝疙瘩”的东西,是一本用毛笔抄写记载着侯家世代相传的药方,太爷爷还告诉他:“这里面都是叫人学本事的东西,学会了就能干别人干不了的事。”

“干别人干不了的事”,从此成了侯晓峰毕生的志向。他想有一天能像太爷爷一样把脉问诊、药到病除,像太爷爷一样为村民们解除病痛、消除痛苦。自此,这些发黄的中医书籍成为侯晓峰最珍重的东西,他时刻不忘太爷爷的嘱托,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都没有放弃对中医的学习和钻研。

“只要我钻研中医,我就有使不完的劲”

在过去不能个体行医的年代,为了生存,侯晓峰在田间地头劳作过,在工厂里做过销售,还承包过工厂、当过厂长。生活的种种磨难,从没有熄灭了他学习中医、热爱中医的心中火种。随着经济条件的日益好转,反而让他学习中医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所以,当他在经营纺织厂时不幸三根手指被机器压断、有了严重残疾之后,他卖掉了工厂,开始一门心思钻研他魂牵梦绕的中医事业。

1996年,49岁的侯晓峰从生意场上抽出身来,开始了脱疽祖方的专门研究。脱疽是中医病名,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北方多见。这个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而且病程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的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能复发,《黄帝内经》上对此病已有记载。因病患很长时间不能治愈,会导致脚趾头脱落,甚至截肢,故名脱疽。又因久治不愈,或者常常会愈而复发,所以又被人喻为医学上难以逾越的冰山。

可是,生性倔强的侯晓峰就是要在这座冰山里闯一闯,为千千万万的脱疽病人找到一条新路。祖方认为“肝火上亢用牛黄,湿热下注用麝香”,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理念治疗脱疽确实效果不错,但还不够理想。他想在祖方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新药,可以帮助脉管炎、静脉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综合征、糖尿病引起的坏疽等病人摆脱痛苦。

这个阶段,他翻阅了大量医学书籍,分析病因,琢磨病理;他亲自到深山林地采集药材,亲自尝药;他甚至把脉管炎病人请到家里,管吃管住,进行临床试验,有的病人家里还有孩子,侯晓峰就让他把妻子孩子一起接来照管……苦读、深专、反复实验,地里的活儿都撂给了妻子,孩子也顾不上照管,提起那些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日子,侯晓峰感慨道,吃的苦多得没法说。在那山重水复走投无路的时候,是太爷爷的鼓励,又鼓舞着他继续跋涉下去,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为了寻找货真价实的好药材,侯晓峰跑遍了河北、西宁、安徽、西安等各地药材市场,他吃过亏也上过当,从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终于找到了货真价实的优质药材,从源头上把了质量关。

为了把研制的药做精做好,侯晓峰不仅下苦功夫钻研,还花光了前些年办企业时挣来的上百万元,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侯晓峰钻研中医药的决心。

“中医药是国粹,让她造福全人类”

2018年,72岁的侯晓峰报名参加了北大专门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开设的研修班。开学第一天,侯晓峰就成了班里的红人。因为他不仅是北大对外开设研修班以来年龄最大的学员,而且身体康健、精神抖擞,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实在不像古稀之年该有的状态。为此,课下休息时间,导师和不少学员都向他请教健康秘诀。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个年龄还要来上学,侯晓峰答道:“我的中医事业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我要学习的知识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北大是知识汇集、人才汇集的洼地,我的人生有限,在这里学习后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人生的时间,可以让我的中医事业有更大的发展……”

通过中医门诊和大量的临床试验,侯晓峰积累了一万二千多个病案,在中医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逐渐被认可。2011年,侯晓峰参加了全国民间中医论坛会,他所研制的治疗脉管炎、心血管病的方法,引起了中医界的重视。当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教授贾谦听了介绍就说:“我有心血管病,用你的方子试试。”贾谦吃了他的药以后,心血管病果然有了好转。为此,贾谦不仅欣然题词,还在各种场合推荐他的医术。正是由于贾谦的推荐,中央数字电视《央广健康》栏目组在“探秘中国民间医”系列节目中为侯晓峰拍摄了四集电视纪录片。在节目播出的当天,侯晓峰的电话就响个不停,都是各地咨询预约的病人。从此,侯晓峰忙了起来,可是在“大喜过望”的同时,侯晓峰更多的是“警觉”。他要确保的是,病人就诊吃药后有效果,不能因为人多而马虎应付,他要保证每个求助的病人都能得到及时对症有效的治疗

无论走到哪个高度,侯晓峰都从未忘记“悬壶济世”的祖训,他始终秉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长期坚持为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的病痛患者免费诊治。每年的全国巡回义诊,他总是把新疆作为重点,多次远赴新疆为广大患者免费诊治。侯晓峰的手机从来不关机,特别是夜里打来的电话他一定要接,他说:“患者不是万不得已一定不会半夜打电话来,能及时给他们解除痛苦,是每个医生的职责”。

事业有了发展,他也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多年来积极参加捐资助学、建校修路、慰问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家庭、抗震救灾等慈善公益事业。(樊朝阳 闫爱武)

  • [编辑:王薇]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