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白衣执甲,仁心守护——运城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护士苏茹

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张萌、孔德静)“我小时候身体差,母亲总希望我能学医。”坐在运城市第二医院休息室的苏茹,谈起职业起点时笑意温和。2014年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她带着家人的期许踏入护理行业。彼时,她对“白衣天使”的认知尚停留在“好就业”的层面,但11年的临床历练,让她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苏茹正在查看病患身体情况。

“救死扶伤不是口号,是日复一日的行动。”苏茹所在的科室是呼吸内科,每天面对的多是慢性病患者和急重症病人。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从容应对,她坦言,真正的职业认同感源自与患者的深度联结。一次夜班,一位农村老人因肺炎入院,因语言不通紧张得浑身发抖。苏茹蹲在床边,用当地方言轻声安抚,老人紧攥的拳头渐渐松开。“多问一句‘吃饭了吗’,多说一句‘别害怕’,可能就是患者最需要的‘药’。”  

特殊病情期间:在“风暴眼”中扛起生命的重量

2020年,苏茹和同事成为运城医护前线的主力军。回忆那段经历,她声音微颤:“重症病区连轴转,两个月没回家,生理期紊乱到顾不上。”最艰难时,她临危受命担任病区临时负责人,既要协调护理工作,还要安抚团队情绪。“护士们累到站着都能睡着,但没人退缩。”  

最让她痛心的是一位年轻患者的故事。“前一天还在和我聊家常,第二天就因大出血抢救无效。”家属的崩溃与无助,让苏茹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我们能做的,除了技术上的抢救,更多是陪伴和倾听,病患家属的情绪也是我们要关心的。”

“把患者当家人”:苏茹的“自家人式沟通法”

运城市第二医院接诊的患者中,60%来自周边农村。苏茹发现,许多老人对医院充满畏惧,“他们听不懂医学术语,甚至不敢按呼叫铃”。为此,她总结出一套“自家人式沟通法”:用方言拉近距离,以家常话替代指令。“不要喊‘3床输液’,而是问‘大娘,咱先喝口水再扎针行不?’”  

这种细腻不仅化解了紧张,更让患者将她视为“自己人”。一位独居的慢阻肺老人每次住院都点名找她:“苏护士说话暖心,扎针也不疼!”甚至有位大爷凭借声音认出全副武装的她:“口罩蒙着脸,但一听就知道是你!”苏茹常叮嘱年轻护士:“技术重要,但人心更需要温度。”  

“我把好脾气都给了患者,回家却成了‘火药桶’。”谈及家庭,苏茹略显尴尬。丈夫曾调侃自己是“情绪垃圾桶”,婆婆则包揽了所有家务和孩子照料。最让她欣慰的是7岁的儿子:“他总骄傲地说‘妈妈是白衣天使’,还说长大后要当医生和我搭档。”  

在护士站工作中的苏茹。

护理不止“跑腿”:一名专科护士的进阶之路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苏茹始终坚信护理的专业价值。为提升技能,她先后考取传染病专科护士和呼吸专科护士证书。“呼吸机参数调整、重症患者气道管理,这些都需要精准判断。”她常利用休息时间钻研最新文献,还主动带教新人。一次,年轻护士连续3次未能给休克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苏茹接手后一针见血。“那一刻的成就感,不亚于医生完成一台手术。”  

对于行业现状,她亦直言不讳:“都说‘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但护理绝不是机械执行医嘱。”她期待社会更重视护士的专业性,让护士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当被问及是否会一直坚守时,苏茹的回答毫不犹豫:“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在。”

在运城市第二医院,苏茹的故事并非个例。无数像她一样的护理工作者,用专业与温情搭建起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坚守,让“生命至上”的誓言落地生根。正如苏茹所说:“护士的手,托起的是生命的重量;护士的心,守护的是人间的暖意。”

  • [编辑:柴晓蒙]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