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 河津市樊村镇本着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理念,高度重视文化振兴,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不断涵养文明新风尚,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文明之风遍润田野,让和谐之风迎面而来。
用好“政治之钥”,开启文明实践之“门”
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结合党员联系群众,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层党建网格。村党支部作为第一层网格;95个村小组作为第二层网格设置党小组;每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作为第三层网格。通过党员联系群众,有效地把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参与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禁毒宣传、防电诈宣传、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防火护绿、平安巡逻等志愿服务,深度对接群众日常生活,打造扎根基层的志愿服务队伍,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志愿服务暖民心。聚焦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创建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樊村百事通”志愿服务项目,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成立志愿服务队21支,为群众提供跑腿帮办代办服务,办实事办好事200余件。
三是建强阵地兴文化。结合镇村两级活动阵地紧张的实际情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探索“一站多点”运行模式,整合党群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实现对现有资源和平台的集结与盘活,拓展文明实践功能。广泛推广“樊村镇党群服务中心”二维码,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引深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艺路同行”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广泛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用好“德治之钥”,开启移风易俗之“门”
一是以“新规”树“新风”。始终把破除陈规陋习作为深化移风易俗的重中之重,深入关注村民反映强烈的人情消费高、宴请流程多等问题,制定了《樊村镇移风易俗管理条例》、修订了《红白理事会章程》。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加强教育引导、鼓励相互监督等方式,大力推行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人情适度、合理收礼、新式祝福的新风尚。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重点培育乡村“小喇叭”志愿宣讲队和“艺路同行”志愿服务队,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使党的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以“我手”拉“你手”。在全镇掀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志愿服务新风尚,将志愿者队伍由广大党员向基层群众拓展,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以点带面,积极落实“十必联”群众工作法,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时,及时上门联系服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樊村镇扎根生长。
三是以“家风”淳“民风”。深入开展“五好卫生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以“艺路同行”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广泛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用好“自治之钥”,开启共建共享之“门”
一是强化制度约束。健全“一约五会”制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两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督促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明确对乱搭乱建、焚烧秸秆等问题的处理措施,引导村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村规民约的整体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坚持群事群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表达,各村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民主议事,由党支部书记提出议事事项,全体村民代表共同协商解决。通过群事群议,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145余万元,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小事不出“村民议事点”,大事不出“村委会”的良好局面。
三是注重典型引领。开展“河津好人”“河津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选树活动,挖掘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用身边人为榜样激励更多的人向善向美。对获评的人或家庭全部挂牌上墙,形成互相竞争、比拼赶超的浓厚氛围。目前,全村文明家庭占比已达90%以上,通过评星挂牌“面子”的激励,实现了乡风文明“里子”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