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 “十二五”以来,稷山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实施了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田间工程、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等工程,不断夯实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截至2022年底,该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43万亩,为全县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强保障。
抓前期设计,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在项目区选择上下功夫。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好规划衔接,严格项目选址,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坚持在审核把关上下功夫。严格对照国土数据库,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对初步设计内容进行认真审核,对设计道路宽度超出国土数据的、在非农用地和坡度大于25度等区域内设计的坚决剔除,确保设计规范合理,加快项目评审批复效率。坚持在实地勘察上下功夫。在设计过程中,组织设计单位、乡镇、项目村“三对面”,对建设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减少施工变更环节,增进施工进度。
抓施工流程,做到“三化管理”
项目建设标准化。对施工质量、建设标准提出严格要求,既要“质”高,又要“量”足,做到“隐蔽工程”和“外形美观”两手抓,“里子面子”两不误,努力将农田打造成美景。项目管理规范化。内业管理上,对照《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点指引》和《稷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链条流程相关规定》,规范项目可研、初设、评审、招投标、施工、验收、上图入库等流程;外业管理上,要求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成立项目部,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标准负责,制定应急预案,及时解决存在问题。项目监督多元化。建设单位对项目区进行分片包联,对项目区的报验、检验等流程负责;监理单位做好原材料复检、关键部位旁站、现场记录签证等工作,着重加强对隐蔽工程建设的监督;项目村成立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义务跟踪,杜绝违规施工和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逐步形成了建设单位全天候分项目区管理、监理公司全程跟踪、项目村监督员自觉监督的“三联合”监督方式。
抓建后管护,做到“三个统一”
统一选拔标准。按照“谁管井、谁管水、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选拔专职管护员,按照1000-1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确定1名专职管护员的标准,要求专职管护员熟悉管护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的布局和现状,通过本人申请、群众推荐、公开竞争等流程进行选拔,并在县财政部门和县农业农村部门备案。2022年,全县共选拔管护员195名。统一管理培训。对专职管护员实行合同管理,由村民委员会与管护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任务职责。同时,加强对专职管护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对专职管护员至少培训1次,提高管护员的业务水平和管护能力。统一绩效考核。由县财政部门和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组织对各乡镇建后管护工作开展绩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工作开展与管护成效等方面,考核结果与管护经费关联,提升各乡镇在管护工作方面的积极性。2022年,全县投入建后管护财政资金163.7万元。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全县亩均粮食增产160公斤,亩均增收480元。202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0.6万亩,总产2.74亿公斤。接下来,稷山县将继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探索好做法、好经验,以智慧农业为依托,在节水农业、智慧农田等领域开拓创新,在建后管护多元化投入方面多措并举,坚决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后续监管,确保全县高标准农田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为深入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稷山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