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卫振和:扎根万荣的“土专家”

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编者按:为迎接新中国70华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展示70年来山西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根据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要求,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委网信办宣传计划,由山西省委网信办指导,黄河新闻网将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寻找共和国同龄人主题宣传报道活动。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寻找70位共和国的同龄人。通过讲述他们70年来个人经历、难忘记忆等内容,来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书写人生之美、抒发家国情怀。

他出生于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年,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他挚爱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一辈子扎根于旱垣不曾离开;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又是一个善于钻研的“科技迷”,是乡亲们信赖的“土专家”,是科技兴农的“领头雁”,帮大伙圆了苹果“致富梦”……

他,就是万荣县裴庄乡大荣村村民卫振和。

卫振和查看双套袋苹果效果

村里的年轻“文化人”

干净清爽的农家小院,飘着墨香的农家书屋,慈眉善目的古稀老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记者登门拜访的第一印象。

一张小方桌,两杯茉莉花茶。院子里,卫老和记者拉开了话匣子。

“我是1965年毕业,只上到中学,在现在来说学历并不高,但在那个年代,我就是我们村里的‘文化人’。”卫振和回忆着往事。

“那时您家条件艰苦吗?”记者好奇地问。

“农村就没有不苦的。当年,我经常骑自行车到临汾去换米,路面坑坑洼洼的很难走,往往是下午3点出发,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赶到。”卫老用拳头捶打着老寒腿说。

卫振和荣誉证书

农村生活的艰苦,物质的匮乏,并没有让卫振和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心中滋生了用知识改变贫困的念头。他常常是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在灯下琢磨农业生产有关书籍,从中汲取营养,转化为科学种田的动能。

红薯是生产队大集体时期社员们的主食,可是,红薯冬天储存,一直是个大难题。卫振和照着书本学,结合当地实际干,别说,高温贮藏技术还真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红薯越冬问题,人们由此对这个寡言少语的“文化人”刮目相看。

从红薯贮藏到红薯育苗,再到棉花地套种红薯、小麦地套种花生……这一项项实验成果,虽然卫振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最终都取得了成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的口粮问题,也更加坚定了他科学种田的信心。

果树双套袋“第一人”

万荣县滴水贵如油,是出了名的旱垣。“宁让吃一个馍,也不让喝一口水”,就是万荣县缺水的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让农民从缺衣少粮中解放出来。90年代,国家鼓励产业调整,万荣县因地制宜,兴修水利的同时,开始大面积引进果树,栽植富士苹果。

种植苹果是新鲜事物,更别说富士苹果是“东洋货”,能不能种植,能不能有收益,老百姓心里没有底,大多人是等待观望。而卫振和带头种植,把家里的几亩果树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了人们争相参观的示范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伙种苹果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起来,全县富士苹果栽植面积呈几何倍数增大。

“你看,书上的富士苹果果面光洁漂亮,可我种的苹果,果面生锈、粗糙难看,这是咋回事?有没有办法解决?”一天,一个果农向卫振和求教。

“有!”卫振和肯定地回答,“好办法,就是套袋。”

“纸袋和膜袋成长的苹果有什么区别吗?”记者问。

“纸袋果颜色鲜艳,但果面微裂较多,优果率较低;膜袋果果面光洁,但底色发绿,颜色不鲜艳,售价不高,直接影响果农收益。”

卫振和在果园观测、记录

卫振和有个特点,他不光是酷爱学习和善于借鉴,更善于琢磨,形成自己更完美的东西。他思谋着给苹果先套膜袋后套纸袋,说不定双管齐下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想到就干!卫振和在自家果园试验的200个苹果,果面漂亮光洁,颜色鲜艳。他高兴极了,赶紧联系县农科中心推广这项技术。

苹果双套袋技术的试验成功,有效解决了富士苹果在黄土高原因雨量不均造成果面微裂、商品率低的问题,使富士苹果生产优质果的技术更加完善,万荣县也因此成为全省优质苹果生产重点县。

仅2009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10万余亩,优质商品率达80%,增产优质苹果1.5亿斤,果农增收1.8亿元。

“我们果农吃了苹果的利,卫振和是头号功臣。”果农老薛说。

 初心不改攻难题

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对卫振和来说,更是如此。

2000年,卫振和试验的2000个苹果,都出现了8%~11%的黑点病。在使用专家给的防治方案后,2001年黑点还达8%。

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卫振和决心找到答案。

卫振和在乔村红星果园指导果农

“当时农业市场很混乱,一药多名、同名异药、假冒伪劣不时出现,给果树的病虫防治造成了极大地困难。”卫振和走遍运城农资批发市场,跑遍万荣县的乡村果园,调查了上千个农药店铺,白天调研晚上汇总,终于研究出农药识别的方法,编撰成书帮助果农用土法检验农药。

2008年,卫振和试验筛选出对褐斑病防治特效药,即咪鲜胺和戊唑醇交替使用,使大面积苹果早期落叶病得到了有效遏制。

2011年到2016年,他承担了山西科技厅黄土高原富士苹果果面微裂控制技术研究项目,使果业科学技术又一次得到了提升,果园效益飞跃增长,让果树真正变成了果农的“摇钱树”。

“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果园?”记者问。

“这是我一辈子的责任。三十多年了,越干越想干,果树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卫振和回答。

三十年如一日,醉心研究苹果前沿技术;一辈子与土地为伍,原是有着让乡亲们致富的大情怀。卫振和先后获得了山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运城市劳动模范、运城市科协第一届代表等身份和荣誉。

已过古稀之年的卫振和,每天仍行走在果园地头记录、观测,深入调查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又通过一个一个的细心研究攻坚克难,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成果,让农民的生产效益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卫振和,共和国同龄人,脚步未停歇,青春永不老!

(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记者 郭晓锐 实习记者 杨春)

转载声明:此文章属于本网原创稿件,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

  • [编辑:张萍]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