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发展研究

“大运城”背景下谋划“一区五带”发展新蓝图

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发展研究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运城市“一区五带”产业发展规划》,对运城产业发展作出了精准定位和科学布局。“一区五带”发展布局是牵引“大运城”建设的“龙头”和“牛鼻子”,其核心是要切实消除现有行政区划的阻隔与限制,适度重塑运城固有的县区间利益格局,实现全域范围内的产业协作、空间协调和开放协同,在全市统筹一盘棋、拧成一股劲、实现一体化、形成一条龙,开创运城发展新局面。《规划》全文共十二章四十一节,立足新时代新目标,锚定新方位新坐标,清晰明确了运城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导向和战略目标,统筹部署了“一区五带”布局的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为新时代“大运城”产业发展指明了战略航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锚定运城长远发展的新方位

“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的总纲领以及推进“一区五代”的总布局,既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切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契合山西全省加快发展转型的基本要求,且吻合运城自身的历史与市情。

建设“大运城”和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符合现代大都市演进的基本路径。从全球历史趋势看,城市的自然演进和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城市的要素配置与产业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散”到“聚”的过程,且都会经历一个城市内部治理体系与机制的转变。“大运城”建设的核心是要通过推进盐临夏一体化以及提升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的管控治理能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和大都市圈的形成;“一区五带”发展布局的重心是要在各区县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基础的条件下,加快产业的优化调整以及空间集聚,形成市内一体化的市场,优化要素配置与整合,促进产业集约化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设“大运城”和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完全符合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和基本趋势,是运城城市与产业科学发展的两项重大决策。

建设“大运城”和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切合我国区域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内部集聚化逐步提升、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的基本导向。建设“大运城”就是要解决中心城区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不强以及城乡一体和城乡融合不够的问题,通过促进盐临夏一体化、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以及提高核心区首位度,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内部的集聚化程度。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也就是要解决城市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各区县的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互补发展,提升城市内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建设“大运城”和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契合山西深化转型综改的战略导向。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山西省加快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核心引擎。山西转型综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对经济资源流动的限制和产业分工协作的割裂,从而通过资源再配置和产业新协作,培育新动能和拓展新空间。建设“大运城”和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对运城经济资源的固化,在新时代下切实促进运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是运城践行山西深化转型综改战略的关键一招。

建设“大运城”和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吻合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撤地设市18年以来,运城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受到行署体制传统的掣肘,主要表现为统筹乏力、区弱县强、各自为政,这直接导致中心城区辐射牵引周边能力较弱、县域经济低端同构现象较为突出、产业链短群弱且功能平台缺乏、营商便利化水平总体较低。建设“大运城”和推进“一区五带”发展布局,正是要通过厚植“大运城”思维、做强中心城区功能、完善产业功能平台、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备、科学合理的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推进运城发展加快从“后行署制模式”向“现代城市发展治理模式”转变,努力走出无煤少煤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全省排位保持中上游、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促成运城经济社会转型的伟大使命。

二、谋划“一区五带”发展新蓝图

“一区五带”产业发展,应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锚定省委省政府“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积极践行“大运城”建设总纲领,紧密围绕“一区五带”的精准定位和科学布局,不断强化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发挥“一区”核心引领作用,优化“五带”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功能,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为支柱、文化旅游为主导、现代服务为支撑、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高端化、服务品质化和新型城镇化,努力走出无煤少煤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全力打造创新迸发、文化彰显、开放有序、生态文明的内陆现代化产业新城,实现从行署制“小运城”向现代化“大运城”的伟大历史转变。

“一区五带”产业发展是“大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体支撑,应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利用优势、补齐劣势,把握机遇、破除挑战,逐步实现“一城四区”的发展战略定位。重点依托盐临夏核心区、汾河经济带、涑水河经济带和中条山经济带,建设我国中部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重点依托盐临夏核心区、黄河经济带和中条山经济带,黄河创建中游特色文化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依托盐临夏核心区,引导“五带”协同推进,形成黄河金三角现代服务集聚区;重点依托峨嵋岭经济带、黄河经济带、中条山经济带、涑水河经济带,构建山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四区”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新型产业功能平台,提升各县市要素配置效率,完善整体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惠民程度,升级产业绿色化发展模式,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优化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着力建设具有中部风格、山西特色和运城风貌的我国内陆现代化产业新城。

推进运城“一区五带”产业发展,要秉持“五大理念”的精髓和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一是要坚持以协作为核心,统一开发与特色发展并举。二是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并促。三是要坚持以绿色为优先,环境保护和生态利用并行。四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并用。五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并重。六是要坚持以文化为纽带,文化保护和价值开发并进。

运城“一区五带”产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一城四区”发展战略定位,按阶段、分步骤、有重点的加快“一区五带”产业集聚发展和质量提升,实施“三步走”目标模式,即“2020初显雏型,2025基本成型,2035全面定型”。到2035年,“一区五带”产业发展格局整体形成,创新迸发、文化彰显、开放有序、生态文明的内陆现代化产业新城全面定型。

三、开创“一区五带”建设新格局

根据“一城四区”发展战略定位,应着力形成条块衔接、轴线纵横、功能匹配、层次分明的“一区五带”产业功能布局和建设先进制造为支柱、文化旅游为主导、现代服务为支撑、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发展方向。

“一区五带”是立足于优化“三生”空间、构建大运城现代化城市框架、连接地理交通要素等多维空间的产业战略布局。“一区五带”产业战略布局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和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拓展大运城中心城区,完善大运城城镇体系,构建大运城现代化城市框架,连接地理、交通、要素等多维空间。这表明,“一区五带”与城市空间布局和自然地理布局具有密切关联但又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一区五带”产业布局并不是独立于城市框架和自然地理的完全“另起炉灶”,它充分考虑了与“大运城”的“一主三副七大县城”城镇体系、盐临夏“三片区”的中心城区和主体功能框架下“三生空间”的有效兼容。另一方面,不同于城市框架和自然地理分布,“一区五带”布局是从产业角度出发的。它强调培育共建共享工业园区体系、服务业集聚区、一二三产融合平台等功能性产业载体,分阶段将“一区五带”从核心区自然延伸到拓展区直至有序拓展至运城全域,按照“补链、延链、宽链”的方向以“五带”促“一区”,加强与黄河金三角区域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中部和西南地区、沿海地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功能空间对接,构筑以产促产的紧凑型产业发展功能空间。

按照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建设“一区五带”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我国内陆地区现代产业新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全面深入贯彻了上述要求,明确提出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产品链”的“三链协同”,积极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和新兴商业模式,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为支柱、文化旅游为主导、现代服务为支撑、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高端化、服务品质化和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建设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高效农业经营体系以及优质果品、精品蔬菜、优质粮食、安全畜禽水产、特色农业等五大产业链,创建山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必须全力打造国家新型铝镁合金产业基地、中西部精品钢基地、重卡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构建我国中部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必须通过发展医疗健康、养老养生、体育休闲等产业打好“自然禀赋牌”、“历史文化牌”,打造黄河中游特色文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围绕现代流通、科技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发展“大枢纽”经济,打造黄河金三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坚决贯彻“五个一”要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把“一区五带”产业战略布局落到实处。必须深刻认识到,要真正发挥“一区五带”产业布局的最大效应,必须处理好“总”和“分”的关系。没有“总”,就谈不上全面增强市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协调性,就会偏离建设“大运城”的总目标。没有“分”,就会产业同质、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造成“一区五带”的内耗。其中,“总”是大局,是根本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坚决贯彻“统筹发展一盘棋,拧成发展一股劲,谋划发展一张图,推动发展一体化,形成发展一条龙”。“分”是操作,是实施路径。每个经济带必须重点紧盯一至两个特色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使“一区五带”经济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产业聚集度显著提高、主体功能区作用充分发挥。例如,盐临夏核心区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综合辐射带动能力;黄河经济带要大力发展临水农业和文化旅游,加快农旅一体化发展;汾河经济带要大力发展新兴先导和特色支柱工业,加快实现中高端产业集聚;峨嵋岭经济带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涑水河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和精密铸造,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中条山经济带要大力发展优质农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为落实“一区五带”产业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处理好“总”与“分”的关系,有效把“一区五带”产业战略布局从蓝图化为现实,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重点实施工业企业“五五五”发展计划(“龙腾虎跃”发展计划)、“五小企业”培育计划(“群星灿烂”育苗计划)、外出务工人员关心关爱计划(“凤还巢”计划),夯实“一区五带”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信用联合奖惩的作用,重点强化政府信用建设,建立针对政府失信行为的查处和追责机制。要共创协作多赢的制度模式,以“煤电铝镁材”一体化改革、“科技成果+配套政策”招商和“三制”“三化”改革为重点加快先行先试,通过推广PPP模式、创新污染治理的利益共享机制、设立运城转型发展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和绿色信贷等方式强化财政金融统筹作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共建与成本共担收益分享机制。要打造内外融通发展的开放格局,充分用好优惠政策、展会推介、中间组织与国际机构等渠道吸引更多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立运城招商引资联合服务中心探索招商资源、招商信息、招商平台和招商成果共享,充分发挥第三方平台、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作用加大引资引智引技力度。

  • [编辑:郭江芳]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