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赵一帆)有这样一个人,平易近人,笑容可掬,孩子们在她怀中总会露出灿烂的微笑,他(她)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张妈妈”。她就是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张艳萍。
初见张艳萍时,感觉温润友善,说话慢条斯理,喜欢眯眼笑,让人觉得很亲切。从事儿科领域二十几年的她,看上去很年轻,“这还要感谢我的职业。”她笑着说,做儿科的医生、尤其是做特殊儿童的医生,都要有一颗童心,所以老得慢。
张艳萍引导患儿进行康复。
健康的呼唤 天责的决然
一开始,张艳萍并未设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特别是一名儿科医生。“高考那年,我父亲建议三伯父家表哥报考医学院,在体检时表哥晕针晕血,没去成,最后父亲让我选择了学医。”张艳萍说起年轻时候的自己时,笑了。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张艳萍告诉记者,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最不想选的就是儿科专业。带教医师看到她做事认真、待人温和,就建议她选儿科。工作后,每当看到患儿家属乞求的眼神,儿童健康后的笑脸,张艳萍又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儿童康复科住院的几名患儿的家长,对于张艳萍的评价极高。他们说,“张主任在接诊时温声细语,做事缜密细心。处处为患儿着想,对每一位家长都不厌其烦。”
“接触越多患儿和家庭,就越觉得有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每当家属高兴地跟我分享孩子的点滴进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又打了一次胜仗。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也是为了自己,去成为打胜仗的英雄。”张艳萍坚定地说。
张艳萍耐心地给家长讲解注意事项。
爱心的倾注 花儿的灿烂
儿科比较特殊,大部分儿童没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而且面对的不是一个患者,而是一群家长。尤其是儿童康复科,不少是脑损伤的患儿,智力发育滞后,沟通更难。他们通常会不停哭闹还容易被父母的意志左右,医生只能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病情,所以看诊的时间成本远远高于其他科室。
有一次,一名九个月大的小女孩,从父母肩膀上掉落,头先着地,孩子哭闹不止,父母害怕颅内出血、骨折等情况发生,抱着孩子来到儿科张艳萍这里,跪在地上说:“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吧,她还这么小,不能就这样下去啊!”看着家长无助的眼神,张艳萍深深地感受到那份渴求救治的心情。她先安抚了孩子的父母,仔细检查了孩子的整体情况。
由于孩子哭闹严重,张艳萍一边做着检查,一边轻声安抚,经过检查和留院观察,孩子并无大碍。出院时,张艳萍给家长交代一些注意事项,如果有不放心的情况请随时来医院。就这样,后来的每次给孩子看诊,巧合的都是在张艳萍坐诊时,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二了,这么多年,张艳萍和她的父母已经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她说,“小姑娘整个成长过程,我就相当于一名保健医生,心里充满了喜悦,自己的职业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成就感。”
张艳萍给家长交代一些相关事宜。
医者的仁心 使命的叮咛
为了达到长期帮扶指导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在运城市妇幼保健院成立儿童康复科的时候,张艳萍毅然选择了儿童康复专业。科室成立三年来,张艳萍接诊无数,在接诊中,尽量详细了解每一名患儿的病情,为他们“量身定做”康复治疗方案,并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张艳萍怀着对患儿深深地责任感,带领科室医护人员积极、合理治疗,让每一位儿童和家人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
张艳萍查看患儿病例。
光阴荏苒,岁月流转,从年少芳华到如今儿童康复科的主心骨和引路人,张艳萍始终牢记医者仁心,肩负医者使命,让每一个孩子完美的绽放是她心中不变的信念。对于科室建设,将打造一支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有大局意识观,吃苦耐劳的服务团队,力争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成为运城市、乃至山西省儿童康复领域(身体及心理)的佼佼者,更好的服务患儿,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