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了充分展现运城在农耕文明传承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展示广大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黄河新闻网记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围绕农民丰收和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采访报道,为河东大地绘就出一幅麦香四溢、“韵”味十足的乡村振兴图景。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 金秋时节,站在临猗县庙上乡枣业博览馆远眺,万亩枣海碧波荡漾,设施大棚连绵起伏,大西高铁与万亩冬枣园交会融合,不远处“中国鲜枣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标语格外醒目……一幅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从辞书之祖《尔雅》中提到的“河东猗氏大枣”,到20世纪80年代的枣业规模化种植;从最初单一品种产业架构,到早中晚熟品种科学化布局;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种植技术,到现代设施科技的普及应用,临猗鲜枣产业,从历史的车辙中走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崛起。 四次革命做强产业梦 临猗是中国鲜枣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鲜枣产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在一届届接力奋进的党委、政府引领下,在一代代智慧勤劳的枣农努力下,临猗枣业始终沿着“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做好“特”“优”文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做强设施鲜枣产业,历经四次产业革命,在改革创新的征程中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县“果业致富”的浪潮中,庙上乡也曾一度大栽苹果。但由于土壤板结盐碱化,果树弱小、果实瘪涩,没有商品价值,苹果致富梦想化为泡影。山东庄村大学毕业生、时任山西农学院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毕平,心系家乡,探索创新传授“酸枣育苗、蜡封接穗、矮化密植”三大技术,梨枣开始大面积在庙上乡田间栽培发展。短短几年,“临猗梨枣”以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了涑水河沿岸一带的“摇钱树”。可以说,酸枣嫁接发展梨枣解决了庙上乡一方村民温饱问题并使他们遥望小康。 进入21世纪,由于梨枣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发展,造成梨枣出现了产量过剩、集中上市和产品滞销等问题。不服输的临猗人,又千里迢迢从山东沾化引进冬枣进行高接换头并取得成功。临猗县委、县政府为解决梨枣滞销问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引导群众大力推广梨枣嫁接冬枣。很快,冬枣以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货架期长等诸多优点,成为临猗枣农新的希望和主导产品。全县在原有10万亩梨枣的基础上,发展高接换头冬枣,形成了庙上、牛杜、嵋阳、七级、东张等乡镇集中连片18万亩冬枣的产业格局。 2010年以来,临猗冬枣面临雨季裂果、货架期短、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大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冬枣成熟期,正值雨季,一场连阴雨会造成六成以上冬枣爆裂,甚至“全军覆没”,全县冬枣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于是,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大力宣传推广设施大棚、“矮密早”栽培、配方配肥、开心形修剪、环剥环割、生物防治六大技术集成,引导枣农发展设施枣业,使全县现代设施枣业发展步入转型跨越的快车道。 目前,临猗全县有20万亩鲜枣、8万亩设施大棚,年产量达3亿公斤,年产值达20亿元。枣树品种分为早熟、中熟、晚熟及观赏枣四大品系,与国家枣种质资源圃联合建起了拥有500多个品种的枣种质资源圃,其中十余个优种实现了规模推广,由成熟期1个月、货架期2个月拉长到成熟期5个月、货架期7个月。临猗跨入“全国枣业十强县”行列,先后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最大的优质鲜食枣示范基地”“全国设施冬枣科技创新基地”“山西省经济林建设十强县”“山西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临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鲜枣生产基地和设施枣业示范基地、全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019年,庙上乡更是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绿色生产做大致富梦 金秋时节,走进庙上乡张庄村滕红革的优质冬枣设施栽培示范园,枣农们有的采摘,有的分拣,有的装箱,有的拉运,忙得不亦乐乎。 滕红革告诉笔者,他们合作社对社员的冬枣严格实行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大棚搭建、品牌销售五统一,对社员和农户提供技术和跟踪服务,带动冬枣集约化规范化生产。 近年来,庙上乡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为抓手,努力构建以商业化取向、产业化发展、资本化运作为重点的农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先后扶持培育枣果专业合作社208个,注册资本1.85亿元,参与农户3454户,覆盖率达40%。目前,全乡共拥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个、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社两个,先后注册了庙上红、特贡、脆康等20余个冬枣品牌,有力辐射带动了全乡枣业技术提档升级。 依托专业合作社,临猗冬枣统一施行无公害化生产标准,倡导广大果农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用量,努力打造绿色优质鲜枣品牌。一是“矮密早”栽培。实行“矮化密植、合理密植,早结果、早上市”的栽培模式。二是配方施肥。重施有机肥、农家肥及生物菌肥,提倡“斤枣斤肥”,尽量减少大化肥的使用量。三是开心形修剪。整形提倡矮化开心形,使枝枝透风、个个枣果见光。四是生物防治。提倡天敌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五是环剥环割。盛花期,在结果枝上,视枝条粗度合理进行环剥、环割,提高坐果率。 2019年,庙上乡政府向广大枣农和鲜枣从业者发放《临猗设施冬枣标准化技术规程》和《庙上乡绿色健康枣果生产倡议书》,提出“五杜绝、五倡导”鲜枣生产经营倡议,推广“减农药、减化肥”无公害种植技术,引导和鼓励广大枣农和鲜枣从业者共同遵守,从质量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维护好、保护好“庙上”鲜枣优质品牌,推动全乡枣业高质量发展。 融合发展做优品牌梦 村史馆、酒坊、民俗院、乡土风情浓郁的枣乡壁画,走进临猗县庙上乡山东庄村,以乡愁和“枣”为主题的各种建筑和墙绘无处不在。这些连同反映山东庄人迁徙、客寄、翻身、致富的“那年那人那事”,给游客们展现了山东庄村全新的景象,也体现了庙上乡党委、政府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与天斗、与地斗的奋进精神。 村口的那棵毕平生前栽植的枣树,根植贫瘠,奉献甜美,成为山东庄村枣树的枣魂。它以坚强为其躯干,以荆棘象征不媚,以绿色装点世界,将枣树的特质与枣乡人的品格交互契合,弹奏出一曲曲溢彩流韵的枣的乐章。 山东庄村是庙上乡以建设鲜枣特色小镇为抓手,构建城乡融合、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庙上乡依托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建设,深入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康养于一身的“林下游”,全面助推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丰富的枣业旅游资源,庙上乡将文化融入每个景点,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乡村“微旅游”景点初显活力。该乡精心设计鲜枣艺术包装,将鲜枣文化和旅游标志性元素植入枣果和包装中,倾力打造“文创艺术枣果”;以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为途径,大力实施“5191”农文旅融合工程,即建设5个鲜枣特色文化村、19个特色“林下游”点、1个田园文化综合体,着力打造“微旅游”景观,为文旅事业大发展夯实基础。 今年,庙上乡聚焦乡村振兴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打好“枣业牌、文化牌、旅游牌”,奋力构建独具特色的鲜枣文化小镇。 一条古道,贯穿枣园。庙上乡党委、政府把庙上村到观景台沿线6公里打造成城西村复兴庄小游园,完成道路绿化美化4公里,改造升级下水道100多米,修缮农户墙面1000余平方米。 一片枣林,打造核心。在观枣台四边嫁接500多种枣苗,让庙上乡成为全国枣品种集大成者,引导全乡枣农继续改良品种。如今,枣林绿意葱茏,游客扫扫二维码就知品种、特性。 一轴两翼,三产融合。一轴:沿涑水河横穿庙上13公里,流经10个村,形成了滨水观光资源。两翼:一是以枣业博览馆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文旅综合体验区,包含现代枣业科技博览区、特色民宿饮食区、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区。二是以“好想你”冬枣深加工为核心的全链条冬枣产业聚集区。即以冬枣交易市场为核心,打造鲜枣交易基地、会展中心、物流仓储园、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深加工龙头企业、研发基地等枣产业链条基地。 庙上,正通过产业、文化、旅游资源的高度开发和深度融合,实现从单一产业强乡向全国一流特色小镇的跨越。(范小艳 罗晓庆 闫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