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勇闯高龄手术禁区 守护患者生命之光——对话运城市人民医院血液三科兼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主任段文义

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李冰蕊)5月20日,运城市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前迎来感人一幕,69岁的患者毛先生顺利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第一阶段,在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陪伴下走出病房,随后转入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据悉,这是山西省首例70岁左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这不仅是个人的新生,更打破了基层医院在血液病治疗领域的‘年龄禁区’。”主治医生段文义告诉记者。

5月20日,69岁的患者毛先生(第一排左四)顺利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第一阶段,其指标达到出仓标准。

深耕多年:从单兵作战到团队攻坚

作为运城市最早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层专家,段文义亲历了从“修理系统”到“重建系统”的技术跃升。2014年在天津血研所的系统进修,2017年跟随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椿的深度学习,两次关键转折让段文义建立起完整的移植认知体系。“就像从维修工成长为建筑师,要掌握整栋大楼的结构力学。”他这样形容技术转型。

2019年带领团队完成运城首例异基因移植时,段文义既要处理并发症,又要培训护理团队,连续72小时驻守病房的经历,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整个移植团队建设还不够完善,团队成员临床经验不足、专业配合尚显生涩,就我一个光杆司令,从预处理方案到并发症处理,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斟酌考量。”段文义坦言

正是这种压力催生了运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移植团队的快速成长。如今5名专职医生、8人护理团队构成的移植小组,已形成从预处理到长期随访的完整体系。

技术突围:在基层医疗的土壤开创新体系

在段文义的职业生涯中,毛先生的病例极具代表性。“很多基层医院看到高龄患者就摇头,但我们始终坚信: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年龄不应成为生命的界限。”段文义说。

段文义与毛先生及患者家属沟通病情。

在毛先生的治疗过程中,医疗团队在确认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良好的情况下,选择了减低毒性的预处理方案,以平衡预处理强度及预处理的副作用,移植方式采用其儿子作为半相和供者,同时加用一份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辅助,目的是为了改善老年患者骨髓微环境,促进供者细胞植入,并减少患者移植后复发。

“移植医生要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原发病控制、并发症预防、生活质量保障。”段文义告诉记者,移植过程中,毛先生经过黏膜溃烂、胃肠道反应、移植前综合症等难关,但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他实现细胞恢复、造血植入,顺利完成移植第一阶段。

“有人质疑基层医院做移植是‘冒险’,但我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基层反而更有优势。这里离患者更近,更能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段文义告诉记者,每个移植病例都会建立上海专家远程会诊档案,既保证技术规范性,又积累本土经验。

据了解,截至目前,运城市人民医院共完成各类移植156例,完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9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0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微移植16例。其中,近5年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9例,脐血移植4例,长期生存率在65%,移植费用控制在20万至30万左右。

医者仁心: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间寻找平衡

与病人沟通时,段文义总会带着自制的“四问手册”——病情诊断、治疗方案、预期效果、费用构成,这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患者易懂方式,让许多像毛先生这样的患者家庭重燃希望。

面对毛先生对供体安全的疑虑,段主任用田间地头的智慧化解了医学的晦涩。“咱们移植用的干细胞,不是从您儿子的骨髓里直接‘挖’的,就像咱农民种地不伤根一样。”他解释道,“我们会先打一种‘动员针’,让干细胞从骨髓这个大本营自然地‘搬家’到外周血里,就像把仓库里的粮食运到集市上一样,从血液里就能安全采集,不会伤着孩子的身体。”

这种将复杂医学“翻译”成生活常识的能力,正是段文义多年来在基层行医练就的独特本领。他总说:“好的医生不仅要会治病,更要懂得把医学语言‘种’进老百姓的心田里,老年人最怕拖累子女,我们要用技术可行性消除伦理焦虑。”

在技术与人性的交汇处,段文义用执着与智慧为患者点亮了一盏盏生命之灯。正如他所说:“医疗的本质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平凡中创造非凡。”

  • [编辑:柴晓蒙]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