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孔德静)随着近期早春甜瓜新鲜上市,每天清晨六点,盐湖区北相镇涑绿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前便已人头攒动,来自河南、陕西等地的客商手持测糖仪,排队等待验货。大棚内,金黄饱满的甜瓜带着晨露被摘下,糖度检测数值定格在“18.2”,引发一片赞叹:“这瓜掰开后沙瓤立得住,放三天不软塌!”尽管批发价高达每斤10元,每天仍有2000斤甜瓜被抢购一空。
“娇气瓜”背后的科技密码
走进合作社的智慧大棚,技术员关兵娃正蹲在田垄间,轻触瓜皮纹路,随即掰开一颗甜瓜,绵密的沙瓤渗出晶莹汁液,清甜气息扑面而来。“糖度稳定在20度左右,秘诀就在‘精准’二字。”他指向悬挂的温湿度记录仪,屏幕显示昼夜温差严格控制在10℃区间:夜间14℃,正午24℃。“甜瓜像娇气的娃娃,温差小不攒糖,温度低不长个。”关兵娃解释道。
技术员关兵娃正在查看甜瓜长势。
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光照、湿度、土壤墒情,配合透光率自动调节系统,甜瓜不仅提前20天上市,品质更远超传统种植。大棚顶部铺设的漫散射玻璃可将直射光转化为柔和散射光,避免瓜皮灼伤;地下埋设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则按需精准输送营养液。“过去凭经验种瓜,现在靠数据说话。”关兵娃滑动手机APP,棚内环境参数一目了然。
为保持土壤肥力,合作社每年仅种一茬瓜,采收后休耕3个月,增施牛羊粪与豆粕发酵的有机肥,再以深翻机疏松土层。“抓一把土,细碎松散,这才是‘活’的地。”关兵娃抓起泥土,簌簌落下的土块印证着生态种植的匠心。这种“种一季、养三月”的模式,让土地有机质含量提升至3.8%,远超普通农田的1.5%。
“技术+品质”打响金招牌
“瓜瓤干燥无水分,酥脆清甜,消费者一口就能吃出差别。”河南客商陈先生对生产标准如数家珍。合作社采用每亩2500株的精准密植法,既保障通风采光,又提升单株营养供给。关兵娃透露,每株藤仅保留长势优质的甜瓜,多余幼果在拇指大小时便被疏除,确保养分集中输送。
图为盐湖区北相镇涑绿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所种的甜瓜。
对品质的追求,让盐湖甜瓜成为高端市场的“硬通货”。北京某精品超市采购总监透露,这里甜瓜的复购率达75%,“不少顾客成箱购买,说是吃出了儿时的味道”。从事水果批发20年的王先生直言:“这瓜走亲访友有面子,商超上架不愁卖。”
盐湖甜瓜的“出圈”,不仅在于舌尖的甜蜜,更在于它串联起的乡村振兴图景——科技注入让土地焕发新生,标准化生产重塑农产品价值,而地理标识的“金字招牌”则为区域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这里种出的不仅是甜瓜,更是现代农业的答案。当别处的瓜农还在等待初夏丰收时,盐湖的匠心农人已用科技之笔,在黄土地上书写出“四季皆甜”的新传奇。这片希望田野上的“甜蜜事业”,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迹,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