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夫子家庙
薛瑄纪念馆
山西历史上有三位大儒从祀孔庙,而万荣就有两人,即王通和薛瑄。万荣,堪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脉绵延,代代相传。走进薛瑄故里——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伫立聚秀山上,抬头眺望,孤山巍巍,韶光淑气,良田万顷,春华秋实,令人心游万仞,思接千古。
清代学者范彪西作联赞薛瑄曰:“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乃堪从孔孟;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毓灵应不愧唐虞。”意思是薛瑄在明代建立河东学派,远在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具有开创之功;薛瑄的学说创立于卜子夏、司马迁、王通之后,可谓集大成者,无愧于尧舜。由此可见,薛瑄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一代廉吏 千秋真儒
那天,和朋友一行六人,怀着崇敬的心情,驱车来到平原村。刚进村口,一座高高耸立的石碑特别引人注目,碑面上刻写“真儒里”三字。后来查资料得知,“真儒里”系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山西提督学校按察副使陈棐所题,河津知县所立。1987年,平原村将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董其武题字“薛文清公故里”置于碑额,建成此碑楼。
走进村里,巷道里的墙头小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墙头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内容大都涉及清廉、节俭、重教、育人等,时时处处警示教育着平原村的村民和子孙后代。让人不由感叹,平原村真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传承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在薛瑄广场,我们遇到了薛瑄第十九代孙、万荣薛氏研究会副会长薛吉生,他带领我们首先参观了薛瑄纪念馆。
薛吉生老先生虽80岁高龄,但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思维敏捷。他根据纪念馆中图片展示的内容、大量的资料信息,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薛瑄执法公正、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感人事迹;阐述了薛瑄的廉政思想、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家风家教;介绍了薛瑄故里的人文古迹、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树立了薛瑄忠国爱民、廉洁奉公、光明俊伟、泽被后世的千秋风范。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月初十,卒于天顺八年(1464)六月十五日,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亦是一位秉公执法、光明俊伟的名臣清官。他一生为官清廉,施政精简,操存廉慎,履行端方,忠国爱民,刚正不阿,蔑视权贵,为民请命,时称“铁汉公”,有“南京好官”“河东大布衣”“真儒”“薛河东”等美誉。
薛瑄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继承修正“程朱理学”,提出“理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的观点,是唯心主义到客观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因而成为明清以来世所公认的鸿哲巨儒、理学大师。
薛瑄一生有20多年从事教育事业,反对空谈,注重躬行实践,提出了“学贵践履”“知行统一”“以行验知”等观点,坚持“致知而力行、居敬以穷理、由经以求道”的教育方针。他开创和缔造了“河东学派”,由于其致力于开课授业,桃李遍天下,此后河东文脉鼎盛,科第连甲。
薛瑄一生广识博览,治学醇正,著述宏富,思致高妙,诗风高古。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说:“明代醇儒,瑄为第一。而其文章雅正,具有典型,绝不以俚语破格……”其思想品德和治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廉律己 名垂青史
宣德三年(1428),薛瑄奉旨入朝,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监沅州银场。那里是朝廷生产银子铸造货币的地方,官员们都视其为“肥差”。薛瑄自知肩上担子的分量,故而一上任便在州府门前挂出了警示牌: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沅州银似海,岂敢忘清贫!表明防腐拒贪,立言践行。在沅州三年间,他走访民情,整治贪官污吏,废除了许多弊政,为民减赋,深受沅州人民的拥戴!
还有一个故事,小中见大,令人感动。薛瑄任满,将要返京。州府内的一些官员和银场职员,为表达敬重和感恩,悄悄地把薛瑄坐骑上的铁马镫换成了银马镫。薛瑄发现后,便让随从把银马镫用布包起来,执意换回。随从到府上见那对铁马镫被装在贵重的盒子里,摆置在府衙廊下留作纪念,教育警示地方官员。可按照薛瑄吩咐,一定要换回来马镫,于是当面打开布包一看,银马镫中夹着一张纸条,上写:为官清如湘江淡,报国心似烈日浓,莫言白笔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大家顿时醒悟,薛瑄留下的这首诗,就是在沅州最好的纪念。
正统六年(1441),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其中一案,涉及王振的侄儿王山,当时宦官专权,满朝文武讨好王振,唯独薛瑄不肯趋炎附势,因此触怒王振,被下大狱,判以死刑。薛瑄在狱中神情自若,手捧《周易》专心致志地诵读,通政使李锡见他临危不惧,由衷地赞叹:“真铁汉也!”
临刑前,王振身边的一个老仆人偷偷哭泣,王振问他何故,老仆说:“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王振由此得知,薛瑄是位大得人心的正人君子,担心处死他引起民愤。刚好朝中老臣上书,要求对薛瑄减刑,王振便顺水推舟,将薛瑄免罪释放,革职归里。正是:不惧权奸险,力平百姓冤。铮铮傲铁汉,死生何憾然!
薛瑄纪念馆不仅采用剪纸、香烫画、木版画、皮影戏等传统方式宣传薛瑄的廉政思想,还增加180度纱幕投影、360度全息投影等现代元素,动态化还原薛瑄的生平事迹,让整个纪念馆充满了新活力。
拜谒家庙 洗礼性灵
走出薛瑄纪念馆,右拐步行50米左右,便是薛夫子家庙,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家庙始建于公元1600年,红墙青瓦,木质顶梁,历经400余年略显沧桑。正殿上方正中是明代天启年间薛瑄的石刻像,线条精细,眉目逼真。殿中薛瑄塑像拱持笏板,炯目有神,仪容庄严。
在正殿神龛两旁,有两副楹联弥足珍贵。一副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所题:“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辩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另一副是清代后学范部鼎所题:“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乃堪从孔孟;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毓灵应不愧唐虞。”
薛老先生释义:“如果明白复性的重要性,全天下的人,无论士农工商还是释道之徒,都应当拜谒薛瑄;如果没有读过薛瑄的理学著作《读书录》《读书续录》,即使连中三元,也不能算是读书人。”可见薛瑄复性学说的重要性。
这两副联,一方面对薛瑄理学贡献及思想地位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另一方面,着重阐明了薛瑄的复性学说,就是教人们要修身律己,笃实践履,持之以恒。
薛瑄家庙已成为世人心神向往之地,十多年间,拜谒者不断。薛老先生介绍,在他接待的人员中,有百十里外骑自行车或徒步拜访的乡民,有专程慕名而来的崇拜者,有资深的研究专家学者,还有专习古代思想史的大学生。其中有一位在中国留学的比利时研究生,其背上刺青着“性天通”三个字,表示对薛瑄理学的至高崇拜,令人感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机关团体及新闻媒体纷纷前来调研报道,接受廉政教育,盛况空前。
家庙东西厢房陈列着薛瑄史迹功德、从政名言、经典作品,以及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等图文,展示了薛瑄的高风亮节和卓越贡献。其中的“治国三要、廉政三境、为政三规、执法四要、修身六条、为官七要”,让人对“真儒里”肃然起敬。
故居终老 直性通天
走出薛夫子家庙,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来到坐落在村东头的薛瑄故居,是薛瑄的世居之所。几百年来,在全体村民和薛氏后裔的保护下,故居基本保持原貌,在门边一棵大槐树的映衬下,红墙青瓦,古朴典雅,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
院落不大,和普通旧式民宅一样,古朴简约。迈上三级石阶,窄小的门楼上悬挂一块木匾,刻有“文清公故居”五个大字,院内新植的四株松柏,挺拔向上,枝繁叶茂。迎面三间西房,进深也只近丈,墙上挂着薛瑄的手书对联:“有脚春从心境展,无根花向胆瓶开”。桌上供奉着薛氏始祖奚仲的牌位。南墙上镶有《示儿》诗,墙角有一书柜,柜前塑有薛瑄教子像,北面窗前有一土炕,无其他陈设,甚是古朴简陋,给人以寒素之感。
当年,薛瑄就在这个家里为父母守孝,丁忧期满,朝廷宣旨催其赴京授职,已近不惑之年的他,从此迈出家门,踏入仕途。在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始终秉持如故居门庭那样的俭朴真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终成一代廉吏,千秋真儒。
薛瑄先后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公元1464年,76岁的薛瑄自知大限已到,勉力正襟端坐,提笔写下“土床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的诗句,“通”字最后一笔未写完,就溘然长逝。
明代真儒里,河东布衣堂。几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风雨的洗礼,更显得那么矫健和荣光。这就是铸就薛瑄品德和灵魂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正是:文清故居一小院,安守清贫出圣贤。身居陋室怀天下,明心见性颂清廉。
薛瑄毕生精勤俭朴,乐守清贫,不为世俗缠身,常以修身明志为要,特别是对居住条件不求奢华,认为“治居室当有序而知足,不可以欲速尽美累其心”。他不论在何地都保持着清廉作风,过着清贫的生活,尽管遇到很多困难,出现过“屋漏更遭连夜雨”的困境,但都动摇不了他恬淡寡欲、安贫乐道、精进学养、天地为心的人生志节和精神追求,令人敬佩。
鸿哲巨儒如星光灿烂,此次平原村所见所闻,让笔者深受感动和鼓舞,薛瑄的自廉、自省、自警、自励,将不断激励着后人传承德孝廉,弘扬真善美,将美好永存,将忠诚铭刻。(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