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稷山县杨赵村灯笼产业园区内,工人师傅正在赶制灯笼。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兰立强)春节临近,素有“灯笼村”美誉的运城市稷山县杨赵村,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走进灯笼加工车间,裁剪、印制、缝灯面、穿钢丝、套灯架、拉金条等工艺流程有序进行,在工人们的巧手下,一个个造型精巧的灯笼相继诞生。
杨赵村加工的大红灯笼。
杨赵村的灯笼制作以植绒灯笼为主打,其中直径1.2米的大灯笼销量独占鳌头。这些灯笼上印着富贵牡丹、年年有余、中国梦等吉祥图案与字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除传统植绒灯笼外,部分灯笼加工户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开始投身电子灯笼的生产。电子灯笼不仅保留了传统灯笼的精美外形,还融入声光电等互动元素,凭借新颖与趣味,成为市场新宠。
工人师傅正在进行缝灯面工序。
据悉,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赵村有上百年制作灯笼历史。目前,该村40多户商户从事该产业,年产灯笼达1000万对,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灯笼制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收入,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成为杨赵村的支柱产业,更是其建设和美乡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2008年,杨赵村“传统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运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红的灯笼,不仅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更照亮了杨赵村民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