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 山西万福林家庭农场位于运城市临猗县耽子镇周家窑村,经营面积104.1亩,主要从事果品种植、土鸡养殖,是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近年来,该农场坚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以“好特优”产业培育为抓手,以“精特新”技术为支撑,以示范农场建设为目标,做强循环农业,做优绿色农业,做精智慧农业,形成“柿鸡共作、品牌引领、管理增效”的经营格局,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年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柿鸡共作,做强循环农业,变“荒沟沟”为“金沟沟”。近年来,该农场累计投资11余万元,平整荒沟50亩,绿化荒坡10余亩,硬化道路1条,面积1000平方米,栽植柏树1000余株,改善了沟域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变“闲田”为“良田”。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探索“林禽模式”,重点布局“林上柿+林下鸡”的循环经济,截至目前,共栽植甜柿3500棵,散养三黄鸡5000余只,成功开启“一地多收、循环增收、带动增收”的致富之路,年收入40余万元,年可带动群众增收12余万元。截至目前,筹划再流转荒沟至少30亩,计划引进桃树新品种,让“林禽”模式更多样,“林下经济”更活跃;谋划进一步发展柿子深加工技术,重点以柿子醋、柿子饮料系列为主打,延长甜柿产业链,提升柿子农产品价值。一是虫草变饲料。种植以农家肥为主,有机肥为辅,广泛使用环境友好农药,无公害,无残留。柿园中的杂草、落叶、落果、各类昆虫等都变成了土鸡的“美食”,加之日常投喂玉米、谷物等粮食,饲料更加健康、安全,产下绿色无公害土鸡蛋,营养价值高,健康又美味。二是粪污变肥料。落果、残果、土鸡的排泄物等就地还田,转化为田间有机肥,实现了化肥减量、土壤增肥,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而且土鸡刨食,起到疏松土壤的效果,促进柿树产量、质量双提升。三是枝条变燃料。每亩柿树修剪可产生枝条1000余斤,作为生物质能源定向销往电力发电中转站,可增收1000余元。通过“三变”,有效实现了生态农业循环发展。
品牌引领,做优绿色农业,变“绿饭碗”为“金饭碗”。近年来,该农场立足资源禀赋,挖掘发展潜力,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加大投入,端稳“生态碗”,吃饱“生态饭”。一是做好“蛋”文章。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竞争力、提高附加值的关键抓手,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土坡坡”商标,让“小鸡蛋”走进“大超市”,占领消费者心智,赢得消费者认同,一个鸡蛋可以卖到2元左右,年产土鸡蛋达10万余枚以上,年收入达20余万元,实现“品质兴场、品牌强场”。二是做好“果”文章。充分依托峨嵋岭气候适宜,光照充足等地理优势,通过标准化建设、病虫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等方式,培育良种,更新品种,先后种植苹果、甜柿、石榴、桃等优质水果84.1亩,年收入50余万元,让“小果子”赢得“大收益”。三是做好“销”文章。聚焦土鸡蛋,在订单销售的基础上,创新打造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实地体验、实地品尝,进一步提高“土坡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运城教育系统多次组织学生开展“荒沟捡蛋”“林下寻蛋”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累计达300余人次。聚焦果品,借助全国电商十强县优势,搭上“电商快车”,通过淘宝、微信等平台推广销售,进一步扩大销售半径,实现优质优价,让“小农场”衔接“大市场”。
管理增效,做精智慧农业,变“土办法”为“金翅膀”。近年来,该农场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广泛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让管理更智慧、更有序。一是管理数字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步完善农场管理机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注册“一码通”和财务“随手记”软件,实现电子化记账,农场投入和收入一目了然,既减少成本开支,又为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等提供便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水肥一体化。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力农业,实现果园灌溉改造全覆盖,变粗放“浇地”为精准“浇灌”,每亩可节水40%以上,示范使用专用肥、配方肥、生物有机肥等“减肥”增效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每亩可节约用肥30%以上;而且,农场农机具齐全,数量充足,提高了作业效率,可节省劳动力50%左右,平均可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实现了果品增产,收益可观。三是提能常态化。对标高素质职业农民,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理念、生产技术、综合素质。每年主动邀请县域农技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帮扶指导,现场教学2至3次;多次组织农户到郑州农科院、杨凌农展会等活动学习新技术,了解新品种,根据水果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种植品种,保持市场竞争力。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向本村农户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和“面对面”田间管理技术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需求和各类困扰,并积极传授科学技术和致富经验。同时,积极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先后雇佣零工达800人次,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