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由来竟曲折,奋马扬鞭平丘壑,瞩目苍穹怅寥廓,揽万亩青莲为客……”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黄河之桥》所吟唱的,是菏(泽)宝(鸡)高速公路临猗黄河大桥。由大桥项目部员工作词、演唱的这部精品力作,正是建设者们用情用力潜心匠造工程的生动写照。
“桥”见绿色
从设计理念到施工细节,“生态保护最大化”的绿色建造实践在工程中随处可见、可感。
“为减少钢桁梁架设施工对河道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减少施工对黄河行洪的影响,我们一改必须搭建临时桥墩的传统理念,仅设置31个主体墩。同时,采用步履式顶推技术在空中‘穿针引线’。”中国铁建大桥局临猗黄河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张锁说,“临时桥墩比主体墩还要大,仅此一项,少用临时占地好几万平方米,从而将施工对河道的影响降至最小化。”
临猗黄河大桥横跨黄河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穿越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鹳、大天鹅、灰鹤等十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工程建设伊始,项目部就将“和谐共生”理念贯穿始终,与湖南大学、长安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展施工影响及环保措施的科研立项,设置环境监测点十余个、监督专员8名,开展环境监测20余次,力争做到施工现场“一尘不染”。
“钢筋加工厂、搅和站、组拼场全部采用封闭厂房,大型施工机械也都安装了消音降噪设施。”张锁说,“另外,我们还采用了蓝、绿色等冷光源替代短波辐射的光源,减少对白鹭的视线干扰。”
“桥”见智慧
随着制梁、运梁、提梁等工序展开,一个个重达200吨的特种钢箱被千斤顶顺着特制轨道顶推至黄河中央。从晋陕两侧出发,两条“钢铁长龙”顺着几十米高的主桥墩向河中央延伸,最后在空中完成合龙。
在临猗黄河大桥项目智慧建造中心,点击进入智慧吊装生态系统,选择顶推监测,输入编号后,弹出数十张电子档案:产品质量证明书、无损检测中间结果通知单、板单元焊缝施焊质量检验记录、钢箱梁梁段制作质量检验记录……每块钢坯从出厂到组装,从钢段到单元板,“轨迹”一目了然。
大桥主桥单跨最大长度为128米,共30跨。此次顶推钢箱梁长度186.6米,钢箱梁及导梁总重量为3380吨,同步控制千斤顶数量增至16套组。每块钢箱梁由两个500吨重的千斤顶支撑,每台千斤顶都装有芯片,由智慧吊装生态系统中的主控柜控制,顶起钢箱梁,以每20分钟行程90厘米的速度向前循环推进,直至将钢箱梁顶推至预定位置,在空中完成“大挪移”。
2024年1月26日,随着最后一跨钢箱梁顶推到位,全长5427米的临猗黄河大桥主桥钢箱梁顺利合龙,并创下了4项“世界之最”:单桥耐候钢使用量5.7万吨,连续顶推总长度3816米,单联最大顶推长度1912米,顶推同步控制千斤顶数量达66台,是世界上连续顶推长度最长、顶推长度最大、顶推施工时同步控制千斤顶数量最多、单桥耐候钢使用量最大的大桥。另外,数字孪生融合管理系统更是荣获“天工杯”数字交通及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大赛金奖。
“桥”见未来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临猗黄河大桥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投资,中国铁建大桥局施工,是国家高速公路菏宝线G3511的控制性节点工程,也是山西省“三纵十二横十二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全省最长的跨黄河大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
大桥项目开工以来,建设工地高峰期有1000多个工人,最少时300多人,拉动的地方就业数据十分可观。大桥沿线有16个自然村,人口近5万人。群众主要从事果业种植,年人均务农收入1.5万元左右。农闲时到工地打工,月人均收入3000元,以农闲时打工半年时间计算,可实现人均年增收1.8万元。实际上,不仅是就业,仅是工程所用地材沙石料等就约300万吨,可直接拉动地方经济。
当地人对黄河大桥的建设期盼许久。站在桥面极目远眺,是一望无际的万亩莲藕示范基地。临猗县作为黄河流经地,拥有滩涂面积万余亩,当地农民利用滩涂地平坦、黄河水便利特点,发展莲藕种植。这里的莲藕肥美清脆,客商常年包销,运往全国各地。
“项目工期4年,总投资46.4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39.5亿元。2020年7月开工建设,今年1月成功合龙,将于9月份通车运营。”张锁说,“大桥建成通车后,从运城至铜川通车时间将由4小时缩短至2.5小时,一个便捷智能、绿色安全、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将形成。大桥还与‘母亲河’、保护区湿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岸历史人文古迹纵横贯通,助力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