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嫩,真甜,真香!”在位于万荣县薛里村的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大棚里,随手采一朵含苞欲放的香菇,入口后的齿颊生香令人叫绝。
像这样的香菇基地,万荣县有40多个。不仅如此,还有10个集中制棒中心、200多个预冷库、8个交易市场,生产规模3000万棒,产值2.4亿元,产业实力位居全省第一。
万荣县地处香菇黄金生长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果木资源,造就了香菇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2016年,该县开始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短短几年时间,这一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继苹果之后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增长极。
“香菇学堂”人气旺
9月13日,山西农科院研究员杨杰针对当前反常气候条件下菌棒如何正常出菇进行培训,并现场开展系列技术指导;9月25日,国家菌种改良中心技术员赵满堂一行开展实地调研,对菌棒出菇情况进行分析讲解……
在位于万荣香菇产业园的产业服务中心,占地300多平方米、设备一流的“香菇学堂”里,每年在制棒、养菌、越夏、出菇等关键环节适时开展专题培训,常常是座无虚席。特别是今年9月,由于天气反复无常,菇农原先掌握的经验不足,出菇率同比偏低。鉴于此,万荣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谢建鹏,在以往每年5次集中大规模开展菇农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力度邀请各级专家开展培训讲座,倾尽全力帮助菇农渡难关。
“现代农业,拼的是技术。2016年,县政府就成立了香菇产业专班,层层组织‘顶尖技术顾问团’、县级核心团队、乡村技术员,形成‘联结上下、辐射全县’的技术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合作的省级以上的顶级专家团队,有中国农科院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和山西农大山西省食用菌协会孟俊龙等5名,主要负责菌种选育、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县级专家队伍,则引进两名河南省西峡县技术人员,定期巡查各个基地,对菇农做到有问必答、随叫随到。”谢建鹏说,“随着时间推移,‘香菇学堂’在全县渐成网络,涌现出皇甫乡胡村、汉薛镇北坡村等5个规模较小的‘香菇学堂’。”
技术培训实打实,科技水平“跑步走”。如今,万荣县的香菇制棒成功率从80%跃升至98.5%,菌棒越夏管理烧袋现象基本成为历史,采菇商品率从完全不达标提升至80%,甚至还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了适合万荣气候的“双网双膜”钢架标准出菇棚。
“2014年,我放下修车生意,在村里种植香菇。那时就是盲人瞎马,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外地经验,时不时栽个大跟头。自从有了‘香菇办’,我们不用东奔西走,再也不为技术发愁。”薛里村村民杨贞泉说,“如今,我自建自营发展了14个棚,每年收入20多万元,还带动直系亲属近50人从事香菇产业,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菌种菌棒“自己造”
10月9日,在万荣香菇产业孵化基地的菌种研发培养中心实验室里,菌种技术负责人高攀正带着两名实习生进行菌丝检测,旁边堆放着一摞摞“废弃”的玻璃试管。
“一万次试验,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好!培育优良菌种,其间要经过反复试验,不断观察食用菌。”师从河南省三门峡农科院食用菌所专家的高攀,认真地向记者介绍,“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核心,就好比食用菌的‘芯片’。新菌种从研发到推广起码要5年时间,今年,我们选育的祥芮3号和6号已进入试验阶段,静待开花结果。”
菌种问题,曾是万荣香菇产业的“拦路虎”。2019年,当地菇农大量购买了河南一家菌种,随着刺孔上架的进行,大量菌棒感染坏掉,直接损失500万元,间接损失高达1200万元。
为解决外来菌种的水土不服乃至假冒伪劣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自行建设香菇菌种研发中心。该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国家菌种改良中心、山西农大、三门峡农科院等院校开展合作,确定以L808为主栽品种,年可生产菌种100万公斤,能满足全县70%的菌棒使用,彻底解决了香菇菌种“卡脖子”问题。
“香菇产业孵化基地是全县香菇产业发展的‘大本营’,除了建有投资700万元的菌种研发培养中心,还有投资2000万元的标准化制棒车间和投资3000万元的680个香菇大棚,成为全省唯一的‘六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谢建鹏介绍说,“为持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县政府又投资2000万元打造卓立、胡村、北坡、王显、里望、薛朝、闫村等7个高标准集中制棒中心,并逐步带动50个小型基地,构建起‘1+7+50’菌棒生产格局。”
据悉,2018年起,万荣县在每个乡镇选定规划一个香菇产业园区,统筹各村的乡村振兴资金和菇农出资联合建设,政府配套水、电、路、冷库等附属设施。每个基地由一个香菇龙头企业牵头管理,负责本基地的制棒养菌、技术指导、收购交易等工作。各基地的制棒企业配备自动装袋机、高压灭菌柜等先进制棒设备,菇农直接购买成品菌棒,形成“高标准集中制棒,精细化分散出菇”的模式。
稳市场有“硬办法”
皇甫乡胡村与乌苏村的交界处,银灰相间、单体面积各2000平方米的6座钢结构建筑拔地而起,这是全县唯一的香菇交易服务中心。
“这里目前建成两座烘干车间、两座冷库、两个仓库以及20间客房,以一流的设施及物流服务,使全县香菇收购更加统一有序,最大程度满足全县香菇产业发展。”谢建鹏说,“此外,还计划分片在薛里、王显、汉薛等8处建设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香菇交易体系,畅通销售渠道。”
卖难,是压倒一切的难。2017年,正当香菇产业处于白热化发展阶段,却因市场供大于求,香菇突然不“香”了,当地企业承诺的保底收购价格不能兑现,大量香菇只能赔本卖,不少菇农聚集讨要说法,“一家独大”的垄断性收购严重伤了菇农的心。
基于此,县委、县政府立足“走出去”,通过跑市场找客商、参加各类展销会、打造品牌等措施,成功引进了广东叶氏集团、福建贵旺公司等5个大型香菇收购企业入驻当地,并吸引大批客商驻地收购干菇,解决没人来、卖不了的困境。眼下,万荣香菇不存在卖不出去,不存在卖低价。
卖得了,更要卖得好。随着销售市场的繁荣,万荣香菇分级越来越细、品质越来越高,统一有序销售的措施也越来“硬核”。由县“香菇办”管理万荣香菇销售协会,负责统一物价、物资和分级销售,成为稳定市场的“压舱石”。
“2018年,全县香菇开始推广分级销售,没过多久,协会发现皇甫基地有菇农统货销售。因为村民觉得采菇还要分级很麻烦,不如一个价全卖给客商,客商也觉得这样计算简单,双方就这样一拍即合。”谢建鹏说,“协会上报后,我们立即前去制止,因为这样的‘垃圾菇’影响全县品牌,并给菇农造成经济损失。村民的300斤货,我们按一、二等级分类计算,发现菇农因此少卖100多元,举办了一次‘现场说法’,起到很大的纠偏作用。”
一朵万荣香菇的“绽放史”,也是一部产业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致富史,书写着万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答卷。据悉,一年一度的万荣县“菇老大”评选活动正紧锣密鼓筹备中,冲着政府披红戴花的表彰乃至真金白银的褒奖,有管理经验的菇农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拼力争夺好彩头……(记者杨红义、柴瑜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