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经济信息中心
经济分析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转型发展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为什么在经济发展中要强调开放与分配
国务院会议落实降低社保费率部署
国办印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意见
李克强:保持战略定力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影响
国办印发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办法
要情文摘
支持旅游演艺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落地
我国将加快构建高效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补贴政策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优做强做大
政府债开好“前门”,还应严堵“后门”
两办: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
内部报告
许宪春:发展经济投资还要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六大进展
政策借鉴
深圳"代建制"解决工程建设领域难点
经济分析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转型发展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能源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然而在推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仍然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能源发展尚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能源需求、煤电行业实现扭亏脱困任务依旧艰巨、煤炭结构性和区域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油气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制约、能源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仍处于重要衔接期。
一、能源行业推进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一)能源发展尚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能源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的发展规划都是在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来安排的,主要的基调就是扩能保供、满足需求,能源发展也是围绕人民群众用上能的“硬需求”来呈现。并且,我国能源工业发展长期依赖劳动、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缺乏制度革新、要素升级与结构优化,导致能源工业整体生产效率与能源产品质量提升缓慢,并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对外依存度上升。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从“用上能”到“用好能”、“好用能”、“用绿能”的梯级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能源行业服务民生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能源行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能源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因此,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优质能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愈发凸显。
(二)煤电行业实现扭亏脱困发展任务依旧艰巨
自2014年煤电项目审批权从中央政府下放到地方政府以来,煤电项目迎来井喷式发展,导致煤电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为此,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印发一系列文件,控制煤电装机规模,以防止煤电产能过剩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新增煤电2903万千瓦,同比少投产601万千瓦,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各省区市关闭中小型燃煤机组的工作力度加大,全国关停中小型火电超过700万千瓦。然而,受电煤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电力装机总体过剩、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扩大、发电企业让利增加、煤电关系尚未理顺等因素影响,煤电行业经营压力加大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火电企业亏损面仍近50%,部分大型发电集团煤电和供热板块持续亏损。
(三)煤炭结构性和区域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当前,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全国煤炭产能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淘汰落后、提升优质产能的任务依然较重。全国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仍有3113处、产能4.6亿吨/年,分别占全国的53%和8.9%。特别是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仍有1344处、0.9亿吨/年,分别占全国的22.9%和1.7%。部分地方政府推动淘汰退出态度不坚决、搞变通,甚至还在批准9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小煤矿搞技改扩能,低水平重复建设。并且,随着煤炭去产能步伐加快,原煤生产进一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晋陕蒙地区集中,区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除华北、西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煤炭基本处于净调入状态,区域内供给不足,对以鄂尔多斯-榆林-忻朔地区为代表的“三西”地区煤炭依赖度提高,给煤炭运力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油气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
按照《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我国油气体制改革主要围绕油气勘查开采体制、进出口管理体制、油气管网运营机制、下游竞争性环节改革、油气产品定价机制等方面展开,同时还涉及到资源税、环境税、碳税、成品油消费税等改革。目前油气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但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得改革仍然面临着重重阻力。主要是上游业务准入门槛高,矿权流转和退出机制不健全,流通领域竞争性环节开放不够充分;在中游领域,管网独立后有可能出现新的垄断,而且油气管道的设计、建设、维修、安全管理等工作都非常专业,难度较大,如何独立,独立之后如何确保安全、高效运营也是难题;下游加工环节结构性矛盾突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国有油气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政府监管存在“越位”或“缺位”等。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制约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10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起步到世界第一的过程,截至2018年底,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达到3.6亿千瓦。然而,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瓶颈制约。在光伏方面,国家对光伏发电企业实行从2013年开始至2018年到期的增值税即征即退50%优惠政策,要在电站建成投产后5-6年的时间方能抵扣完毕。由于光伏发电企业增值税征纳的特殊性,光伏发电企业在建设阶段累积形成了大量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绝大多数光伏发电企业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在氢能方面,氢能产业尚未纳入我国能源战略规划,缺乏针对性的配套产业支持政策,缺乏精准的市场应用培育支持发展政策,以及支持核心材料与关键技术研发的鼓励政策。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二手车市场评估标准的缺失,流通体系的不健全,车辆保值率低,影响新车市场的长远发展。
(六)能源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仍处于重要衔接期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发展依赖劳动、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缺乏制度革新、要素升级与结构优化,导致能源整体生产效率与能源产品质量提升缓慢,并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资源环境的制约,使得我国已不能再走靠拼投入、高消耗、不顾环境生态的粗放式增长老路。传统石油、煤炭等行业正在经历去产能的转型阵痛期,我国小型煤矿数量多、落后产能比重大与大型现代化煤矿数量少、先进产能比重小矛盾仍十分突出。核电、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但总量仍然较小、增量不足,还难以弥补传统产业困难、消费结构升级造成的产量、需求、技术等方面缺口。在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探索中,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领域遇到过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目前能源行业的发展仍旧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二、对策建议
(一)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以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当前供需缓和的有利时机,把能源革命长期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任务结合起来,围绕能源结构战略调整,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民生服务,着力补齐系统效率短板和民生用能短板。要把优化供给结构与引导合理消费结合起来,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以新需求引导新供给,推动能源供需关系迈向更高水平的均衡。
(二)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助推煤电优质高效发展
应注重合理控制煤电规模,加快淘汰关停不符合要求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布局、结构类型更加平衡。支持鼓励煤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签订电价根据煤价波动情况相应浮动的购售电合同,完善煤电机组市场交易电量的脱硫脱硝环保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落实机制。综合考虑煤炭先进产能的生产成本和发电企业的成本承受能力,公平合理确定电煤价格,推动煤电双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加快统一电力交易平台建设,实现火电企业在交易平台上与购电企业直接对接,鼓励电力跨省交易。
(三)科学有效推进煤炭去产能和流通体系建设
坚持以北方大型现代化煤矿替代南方中小煤矿的方向,统筹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等因素,深度优化煤炭供给区域结构和生产结构,逐步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开采条件复杂地区的开发强度。推动安全高效智能化煤矿建设,加快释放先进产能,提高大型现代化煤矿产能比重。完善铁路网规划,消除煤炭运输瓶颈。推进新建铁路与已有路网的互联互通,加大车皮购置力度,最大限度挖掘运输潜力,保障重点区域电煤运输需求。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现代煤炭物流产业,推动煤炭运输方式变革。
(四)坚持市场化方向统筹协调推进油气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多元发展的现代油气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对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积极推进进出口、管网运营等改革,释放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和骨干油气企业活力。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油气干线管道、省内和省际管网均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继续推动油气价格改革,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削峰填谷,鼓励引导供气企业增加储气和淡旺季调节能力。
(五)多方式破解新能源产业发展困局
尽快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建立绿证市场,启动绿色电力证书强制性约束交易。可参照大型水力发电站增值税超税负返还的模式,对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实行增值税超税负返还的优惠政策。尽快开展氢能战略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加氢站的建设标准、规范及审批管理制度,制定支持氢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减免力度,对燃油汽车可依据全程排放数据开征环境税。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活跃新能源汽车二手交易市场。
(六)以绿色低碳为引领推动能源转型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方向,推动能源利用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进行战略转型、向以生态为核心的发展方式转变。落实清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技术创新,加强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鼓励清洁能源企业参与国际能源合作。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实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风能、太阳能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清洁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着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培育清洁能源产业内部新增长动力,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执笔:陈彬)
为什么在经济发展中要强调开放与分配
全球化时代,如何在开放条件下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大核心研究主题。对外开放实质是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抓住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在发展中注重分配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公平与效率两大原则的再平衡。
一、对外开放的理论溯源
从总体看,国际贸易的三个基础性问题包括为什么贸易能够在国际间发生、各国贸易商品的流向是怎样的、国际贸易能够产生怎样的福利影响。其中,第一大问题即贸易为何会发生的理论解释,实质上为国家选择对外开放提供了原因和利益效果的基理论。回溯历史,贸易为何会发生这一问题的答案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由于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不同的生产成本,那么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出口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家进口产品,就能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即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存在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各国出口各自具有较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就能提高效率、改善福利。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产生的原因不是生产成本有差异,而是不同国家生产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有差异。因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即便是同种产品在各国的国内市场上,也是具有不同的相对价格。一国出口自己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价格较高的产品,使得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的生产环节会有一个互利性的组合可能,这样的重新组合会有效增加世界贸易的规模和规格。
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到底为何不同国家会存在机会成本差别的原因,同时进一步预测了国际产业间贸易的流向格局。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即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别),各国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因此,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从而发生了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降低了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社会福利。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产业间贸易,而且存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内贸易,即不同国家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这是因为,即使两个国家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禀赋,但由于各自存在不同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同种产品也就由于市场扩大后产生的规模经济具有不同的成本。这样一来,规模收益递增成为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如同要素禀赋是产业间贸易的基础。
二、对外开放带来提质增效
从理论溯源看,国家选择对外开放、进行国际贸易具有多元化动因:可以是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别,也可以是本身资源要素禀赋存在明显不同,也可能是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差异性,造就了不同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交易效率,特别是在企业层面上形成较大异质性。这些理由就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自然产生国际贸易的关键理由。在国家对外开放、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跨国公司等因素的影响下,行业间的分工及贸易逐步转变成为行业内部的分工以及贸易,贸易结构的深化持续进行。与此同时,贸易结果多样化发展也在持续发生,效率低下的劳动生产逐渐被取代,人们更多利用相对廉价的要素进行生产,提高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升级。
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亦或是新贸易理论,实际上都在阐明一个重要事实,即一国在发展中,应该明确自身的优势长处,增强开放与世界市场的交流对接能从根本上提高了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仅存在资源向外流动的过程,更存在外部资源向内流动的过程,这种持续的对接交换是突破国家地理界限的延伸发展,是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动力。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之时,一国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步转变为要素禀赋、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创新机制、发展层级、后发追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无论最初发展基础怎样,只要看准时机、找准优势、弥补短板,就有机会在开放交流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之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交流中的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是价格性优势了,更多的是靠产品质量、档次,以及国家的信誉、需求,甚至国家治理能力等综合而来。这是显著促进本国内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实力,巩固和发展国家地位的内在要求。开放不仅表现为在开放政策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邻为壑的政策举措,在开放中支持和维护贸易和投资等自由化。同时,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这也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之基。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球贸易流动呈现全新的跨国界、多边化、多元化、多样化和网络化的链接状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云计算和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带来了国家间交流的新时代,即将引发经济社会综合性、渗透性、泛在性的变革。新一代贸易方式与新一代制造业业态共同发挥作用,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制造业的时空界限和地理界限更为模糊化,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通常不再由一个国家独立完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全球范围内分离的生产过程和环节,将单一、分散的生产商、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汇聚在一起,形成前所未有的市场集成力量,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牢牢抓住时代新机遇,将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关注分配问题就是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再平衡
西方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也在发展中不断关注全社会如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在制定分配政策、完善分配制度时,注意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力争实现全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而非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在经济运行中,私人企业和企业家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往往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为高收入人群提供奢侈品,不会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所急需的物品。这种社会财富的分配决定了私人企业主如何生产、生产什么,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则产生了不经济的消费现象,对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顺畅循环来说并不有利。所以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看起来并不直接、但实际非常重要的影响。
讨论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目标实际上是致力于实现国民福利或者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整个经济所包含的所有要素的总福利最有效的实现。福利是一种满足,国民福利实际上就是与货币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福利总和,而国民收入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客观收入。所以,国民福利和国民收入间是对等的关系,对其中一个内容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对另一个内容的相对表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国民福利的研究也就意味着对国民收入的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在国民收入增加后,让广大社会成员能公平得享有福利待遇,就是经济社会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
首先,要做到国民福利的总提升,即要持续增加国民收入以及实现社会就业机会均等。在社会生产中,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工厂倒闭或集体失业,工人的工作机会随之减少。在经济不断发展中,工厂对于高技术水平人员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过缺乏技能的产业工人,从而形成了结构性就业错位甚至就业机会不均等。这种不均等可能在许多因素的推动下发展成为更大范围内的冲突矛盾。为此,维护产业的平衡健康发展,就对就业机会均等、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国民福利的提升都非常有利。
其次,在国民总福利整体提升的同时,政府要着重在二次分配时保证公平,尽量避免社会财富差距过度扩大。一种方式是通过政策鼓励、社会宣传,促进高收入群体自愿加入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生活改善的公益活动。另一种是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进行社会财富的强制转移,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或社会福利措施进行直接转移,也可以通过政府补贴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活必需品生产部门、补贴其住宅、提供劳动培训、子女教育机会等方式进行间接转移。
从总体看,政府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强调的是国民福利的普遍性,使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财富差距在通过政府干预后能够逐步减少。在这种意识权责理念的支撑下,政府在社会福利的内容、措施和范围等方面实现极大扩展。
还应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国民福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想使国民福利增加或是达到最大化,政府、个人都应该具有权责意识,国民福利不仅依靠国家保障,更离不开个人作用的发挥。
从理论上看,只有通过缩小收入差距、优化社会去财富分配,才能真正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速度加快有利于持续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发挥消费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第二,收入分配缩小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经济地位的认同感,减少不满情绪在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甚至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升温;第三,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有利于优化激励机制,促进改革动力持续饱满,提高社会创新激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的“蛋糕”在不断做大,各个地区、各个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生活都有了明显改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实现了率先富裕,但收入差距较大、分配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要注重经济成果的分配问题,不是对效率的否定,而是对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这为评价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经济成果的共享问题、避免由于过度强调效率而造成公平与效率严重失衡的理论支撑。 (执笔:邹蕴涵)
国务院会议落实降低社保费率部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部署,明确具体配套措施;确定今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更大激发市场活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为落实从5月1日起各地可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原规定的20%降至16%等降低社保费率部署,会议决定,一是核定调低社保缴费基数。各地由过去依据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改为以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核定缴费基数上下限,使缴费基数降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可在本省平均工资60%—300%之间自愿选择缴费基数。二是将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长一年,至2020年4月底。其中,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在18至23个月的统筹地区可将现行费率再下调20%,可支付月数在24个月以上的可下调50%。会议强调,各地不得采取任何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确保职工社保待遇不受影响、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对标先进水平,聚焦短板弱项,加大力度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硬仗,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要从“减”字入手促进简政。落实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年底前在全国将企业开办时间压至5个工作日内、办理用电业务平均时间压至45个工作日内,进一步破除市场主体反映多的纳税、获得信贷、办理企业注销和破产等方面的堵点痛点。二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加快清理修改相关法规制度,对妨碍公平竞争、束缚民营企业发展、有违内外资一视同仁的政策措施应改尽改、应废尽废,年底前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全覆盖,今后涉企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都要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建立投诉举报、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排除或限制竞争行为,不保护落后。三要推进公正监管,纠正政府监管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在涉及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建立巨额赔偿和罚款制度,对违法违规导致严重后果的企业和责任人严加惩处。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行信用监管,打造充满活力又公平有序的市场。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草案细化了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职责和问责措施,依法按程序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等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并完善了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等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维护人民健康。
国办印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意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更好更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导向,加大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力度,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意见》提出,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施全流程、全覆盖改革。2019年上半年,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20个工作日以内,省(自治区)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初步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和信息数据平台;到2019年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平台互联互通;试点地区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审批效能。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
《意见》提出,要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统一”。一是统一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审批事项清单。合理划分审批阶段,每个审批阶段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制定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示范文本,地方进一步细化审批流程。实行联合审图和联合验收,推行区域评估和告知承诺制。二是统一信息数据平台。地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整合建设覆盖地方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国家相关系统对接。省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要与国家和本地区各城市相关系统实现审批数据实时共享。三是统一审批管理体系。整合各类规划,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各审批阶段实行“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整合申报材料。建立健全审批配套制度,“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四是统一监管方式。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中介服务和市政公用服务管理制度,规范中介和市政公用服务。
《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各地方人民政府要承担改革主体责任,制定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改革任务。对于工作推进不力、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程,特别是未按时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的,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李克强:保持战略定力
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挑战 实现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
李克强表示,博鳌亚洲论坛自成立以来,聚焦亚洲、放眼世界,已成为在亚洲乃至世界有影响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论坛年会发表主旨演讲。今年年会主题是“共同命运、共同行动、共同发展”。期待会议凝聚各方共识,为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李克强表示,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等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各方应共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求互利合作的双赢、多赢之道;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李克强指出,亚洲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亚洲各国要同舟共济,携手实现共同发展。各方要协力维护和平发展大环境,深化战略互信,共同维护好亚洲和平发展局面。协力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尽早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达成共赢方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协力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打造开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李克强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外商投资法是中国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法规,确保年底前完成,明年1月1日与外商投资法同时实施。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我们将持续扩大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我们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外商合法权益。我们将保持港澳台投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一如既往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发展。我们还将加快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今年要明显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李克强简要介绍了中国经济形势,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定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市场预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们将保持战略定力,不会实施“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政策,不会走铺摊子、粗放增长的老路,将强化政策落实,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创新,兑现大规模减税降费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定发展。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影响
2019年,在逆周期政策的继续强化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下,银行政策环境有望持续改善,商业银行本身将实现高效、健康发展。预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体格局将呈现出以下的特征:表内信贷资产筑底企稳,表外融资修复性增长,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占比明显提升,地方政府债券更受青睐,存款压力继续缓和,核心存款扩充,小微企业金融债和绿色金融债放量发行,银行付息负债成本提高,流动性管理更趋精细化等。
一、内外部环境改善,银行资产量升质优
逆周期政策效果渐显带动银行表内信贷筑底企稳。从规模上看,2019年随着降杠杆转为稳杠杆以及监管边际放缓,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下监管着力信贷驰援实体经济,对银行规模增速将形成一定支撑,预计银行整体规模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狭义信贷和广义信贷增长空间扩大。2019年1、2月信贷投向结构较2018年已有明显改善,居民新增贷款9192亿,企业及机关团体新增贷款3.41万亿,其中票据融资有6855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空间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增值税率调整,企业的盈利与偿债能力有望增强,从而间接提振银行融资需求和优化银行资产质量。从结构上看,一是为解决小微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受政府引导和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民营经济和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的推动(明确2019年国有大型银行小微贷款增速需达到30%)加之货币政策将继续开展定向调控,以及银行自身寻找差异化经营,预计小微和民营企业信贷增速将进一步增加。二是在基建托底经济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平台、PPP等融资约束将有所放宽,银行对该领域信贷配置力度将加大。三是刺激消费政策陆续出台,促进形成国内强大消费市场,信用卡、消费贷和住房按揭贷款有望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监管政策趋于中性带动银行表外融资修复性增长。2019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银行流动性宽裕环境有望继续维持,监管政策逐步回归中性,政策导向由“去杠杆”转向“稳杠杆”,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收缩有望边际放缓,获得修复性增长。
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驱动投资类资产比例提高。在流动性较为充裕、利率水平趋于下降以及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预计债券市场、特别是利率债看好,有望迎来一波上涨行情。银行相应也会加大债券类资产配置力度以获取较高收益,债券投资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望提高。同时政策性金融债等收益率稳定的利率债券也将继续受到银行青睐。信用债方面,尽管违约风险上升会降低银行配置意愿,但在政府加大民营经济支持力度的引导下,预计会有一系列优惠措施出台,银行进而会加大对相关信用债的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提力增效促使银行加配地方债。在财政政策更为积极、基建投资发力的情况下,2019年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规模依然较大,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拟安排金额为2.15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8000亿元。1月全国人大已经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1.39万亿元地方债额度,额度提前下达反映了财政逆周期调节加速。地方政府债收益率较国债高30bp以上,又可享受利息收入免除所得税优惠(与国债相同),且风险权重仅20%(对公贷款为100%),是银行配置的主要债券品种之一,加快发行有利于促进银行多配。2019年2月末商业银行共持有地方债16.27万亿元,占全市场比例达87%。银行增加地方债配置,既可保证较高的收益率,又可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信用风险,吸引力较大。
央行加强票据套利监管银行票据融资回归正常。相对其他融资方式,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强,融资成本也相对低,优势较为明显,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受益较多,无论是票据融资还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均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管理部门鼓励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发展,同时也不会容忍票据融资套利情况。1月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增加了8946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786亿元。2月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票据融资快速增长情况出现逆转,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下降1408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1695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103亿元。虽然票据套利并非主流,但是从目前监管部门释放出的信号来看,将对套利行为保持警惕并加强监管。3月10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下一步,一是要加强票据融资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联动和传导,对于可能存在的套利和资金空转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措施。二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业务考核,发挥票据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防止有关行为的扭曲和风险的累积。随着央行加强票据套利监管,银行票据融资业将回归正常。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政策有利于改善银行资产质量。2019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重点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聚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一是减税、降费、专项清欠、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民企经营环境。2019年1月国常会部署月销售额10万元以内的企业免征增值税,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调增值税率、社保缴费费率,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将达2万亿元,政策逆周期调节提速,增值税率下调拉动企业经营效益提振,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的经营压力,刺激融资需求、拉动银行有效信贷供给的扩张,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现金流的改善、偿债能力的提升,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有一定助力,不良贷款新增速度有望放缓。二是资本市场走强,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同时降低企业股权融资风险,银行股权质押贷款质量压力缓解。
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银行建立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定价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协调、存贷款利率定价锚变动的不一致,或者利率换锚耽延使浮息贷款固息化,都可使商业银行面临基准错配风险,影响稳健经营,因此利率市场化推进对银行定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银行应进一步提升精细化定价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以RAROC为评价基准的定价管理理念,通过提取产品条线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预期损失、资本成本等相关属性信息,基于产品营销数据积累合理确定客户RAROC综合目标,实现贷款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二、流动性合理充裕下银行负债压力缓和
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有利于银行扩充核心存款。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利于负债组织及成本控制,为主动融资打开窗口期。一是2019年在货币政策继续偏松调整、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2018年四次定向降准,以及预计2019年还可能有2-3次定向降准,将进一步增加银行可用资金,改善市场流动性。信贷投放加快导致存款创造增多,预计银行负债成本压力有所缓解,预计核心存款增长继续有所改善,二是随着美联储预期暂停加息,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外汇占款企稳回升,利于存款增长。三是M1增速回升对公存款收缩压力缓解。2019年2月,M1同比增速企稳回升至2%,M1剧烈收缩局面得以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将得以改善,银行对公存款压力减轻。
监管继续加强同业业务管理,银行市场化资金不会大幅增加。货币发行机制转变促使鼓励向中央银行借款。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政策不断丰富,商业银行从央行借款将成为常态,对央行负债占比继续保持高位。监管政策继续打击金融乱象和资金空转,同业业务回归本源的趋势不变,市场化资金来源总量不会大幅增长。银行需平衡好基础型存款和价格主导型存款关系。
银保监会加强结构性存款监管,结构性存款利率降低。近期银保监会加强了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结构性存款利率定价进行指导,大部分管理规范的银行主动加强内控,调低结构性存款利率,严防个别企业的套利行为。
国家政策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和绿色金融债。随着国家鼓励支持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力度加大、步伐加快,在金融监管趋严、负债成本压力上升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债、小微企业金融债有望成为银行负债来源的新亮点。
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两轨合一将推高银行付息负债成本。监管有意向推进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两轨合一,可能放宽或打开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推高银行负债成本。一方面将提高银行高成本负债比例,存款荒持续,结构性存款利率下行缓慢,预计较长时间仍保持高于市场化融资利率。另一方面促使银行为吸收存款,竞相提高存款利率,银行负债总体成本抬升。鉴于负债成本相对较高,受流动性、息差和资本管理压力相对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可适度加大零售和信用卡等领域的投放力度,安排专项额度用于发展高收益业务。
流动性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对银行业务模式和资产负债结构影响不容低估。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引入了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3个流动性量化指标。2019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披露办法》,对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相关定量数据与定性信息披露的频率、内容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叠加此前资管新规、大额风险暴露、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银行或将进一步强化对长期稳定负债、零售负债的争夺,同时在资产端更加注重资产质量和流动性。
三、创新性资本工具加速银行资本补充
资本监管要求逐年提高,银行资本补充既有远虑,亦有近忧。远虑主要是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要达到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7.5%、8.5%与10.5%的监管要求,目前实际资本充足率与监管要求的差距逐年收窄,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剩余空间不到2%。另外《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规定在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之外,针对系统性金融机构提出附加资本和杠杆率要求。近忧则是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节约资本的表内外类信贷业务逐步回归信贷本质,通过资本足额计提和贷款拨备等带来资本压力。
银行盈利增长与股票市场修复利于银行内外源补充资本。化解银行资本约束,需要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从内源上来看,商业银行2018年净利润增长较好,部分“灰犀牛”性质风险得到控制,对拨备和利润侵蚀减轻,有利于银行资本内源式补充;二是股票市场较好,银行股PB有望修复,定向增发和可转债推进难度减轻,银行可通过外源实现资本补充。
创新性资本工具有望加速推进。2019年银行资本补充进度有望继续提速,创新性资本工具如永续债、转股型二级资本债的发行有望加速推进。2月11日国常会提出鼓励支持银行增资扩股若干新政。一是对商业银行,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同时发行多种资本补充工具。二是引入基金、年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支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作者:刘鹏、周双)
国办印发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办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遵循保留险种、保障待遇、统一管理、降低成本的总体思路,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实现参保同步登记、基金合并运行、征缴管理一致、监督管理统一、经办服务一体化。通过整合两项保险基金及管理资源,强化基金共济能力,提升管理综合效能,降低管理运行成本,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保险管理资源、实现两项保险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意见》提出了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主要政策。一是统一参保登记。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同步参加生育保险。完善参保范围,促进实现应保尽保。二是统一基金征缴和管理。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统筹层次一致。按照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之和确定新的单位费率。三是统一医疗服务管理。两项保险合并实施后实行统一定点医疗服务管理,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生育医疗费用原则上实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促进生育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强化监控和审核。四是统一经办和信息服务。经办管理统一由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实行信息系统一体化运行。五是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生育保险待遇不变。参保人员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等各项生育保险待遇按现行法律法规执行,所需资金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六是确保制度可持续。各地要增强基金统筹共济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制度保障能力,合理引导预期,完善生育保险监测指标,根据生育保险支出需求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
《意见》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工作,根据当地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差异、基金支付能力、待遇保障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周密组织实施,确保参保人员相关待遇不降低、基金收支平衡,保证平稳过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强工作部署,督促指导各统筹地区加快落实,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保险合并实施。
要情文摘
支持旅游演艺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落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支持旅游演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问题】过去几年是旅游演艺快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增长了43%;旅游演艺场次从53336场增加到85753场,增长了61%;旅游演艺观众人次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增长了145%;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增长了128%。然而,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旅游演艺的种类还不够多;与蓬勃发展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比,旅游演艺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与日益提升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相比,旅游演艺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
【对策】《意见》将推进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提升创作生产水平、推进业态模式创新、壮大演艺经营主体,并明确了一系列的政策方向。具体包括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相关题材创作的扶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利用室外广场、商业综合体、老厂房、产业园区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鼓励成熟的旅游演艺经营主体通过股权融资、并购重组、品牌连锁等方式整合相关旅游演艺项目等措施。
对于主要发展目标,《意见》明确,到2025年,旅游演艺市场繁荣有序,发展布局更为优化,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形成一批运营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经营主体。旅游演艺产业链更加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彰显,对相关产业行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持续发挥。
《意见》强调,加强对辖区内旅游演艺活动的监管和节目内容审核,督促指导辖区内旅游演艺经营单位建立和完善节目内容自审制;严格演出市场准入,要求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应按有关规定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或《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备案证明》;强化节目内容审核,建立健全对旅游演艺节目内容意识形态审核的工作机制;严格实施文化和旅游领域“黑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退出机制、联合惩戒机制。
《意见》特别明确要推进业态模式的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体系。
我国将加快构建高效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吴春耕表示,今年将加快构建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
【问题】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已具备坚实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难点、痛点问题。为此交通运输部研究制定了《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工作方案》和《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工作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的时间,推进综合交通网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逐步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使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
【对策】在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效率方面,交通运输部今年将通过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优化运输组织、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完善工作机制等,使提高综合运输网络效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包括推进约20个综合客运枢纽和约30个货运枢纽建设,推动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大力推动ETC安装使用,促进高速公路快捷不停车收费,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和行业标准等。
在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方面,近3年可量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分别为558亿元、882亿元和981亿元。
交通运输部近期将开展4个方面工作,以巩固并扩大交通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成果:
一是优化运输结构,推进“结构性”降本。加快实施铁路运能提升、公路货运治理、水运系统升级、多式联运提速等六大行动。完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近期将启动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推进港口集疏运项目实施,提升重要港区进出港铁路、公路覆盖率,提高一体化转运衔接能力和货物快速换装的便捷性。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制度性”降本。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组织实施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指导地方组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印发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推动交通物流领域简政放权,重点推动道路货运车辆异地检测、三检合一等工作落地,实现普通货车车辆年审网上办理等。着力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审批。降低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领域有关收费。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技术性”降本。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推动货运新旧业态加快融合发展。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快模块化中置轴汽车列车、轻量化车型推广应用。加快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订和修订工作。推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升级完善。
四是强化管理和组织创新,推进“管理性”降本。鼓励中小货运企业联盟发展,创新企业联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持续推进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和服务功能。推行船舶航行计划报告“零待时”,最大限度压缩船舶进出港等候时间。完善交通物流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红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补贴政策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优做强做大
日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进一步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背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已由起步期进入成长期,产品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产业规模效应显现,动力电池和整车成本大幅下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长期执行补贴政策导致一些企业形成“补贴依赖症”,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些地方对使用环节投入不足,充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保有量快速增长及车辆使用频率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风险增大,亟需加强安全监管,确保产业安全发展。
政策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槛的关键阶段,应加快从追求发展数量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能够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优做强做大,提升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思路: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挥补贴政策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通过精准施策、系统调整,集中支持优势产品和核心技术产业化,形成技术创新引领下的经济增长点。
主要内容:一是适度优化技术指标,坚持“扶优扶强”。二是加大退坡力度,分阶段释放压力。三是优化清算制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四是设置政策过渡期,保证产业平稳过渡。五是强化非补贴政策作用,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六是营造公平环境,取消地方购车补贴。七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高产品综合性能。
后续政策:为促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推动公交车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目前财政部等部门正在研究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和加快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的政策措施,将按程序报批后另行发布。
政府债开好“前门”,还应严堵“后门”
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刘昆在记者会上介绍,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并实现债券期限和项目期限相匹配,避免不必要的偿债压力。
政策背景:专项债券作为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一种形式,与一般债券相比,更强调项目收益与融资的自求平衡,有利于形成专项债的封闭运行管理体系,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自2017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细分品种已经从轨道交通、土地储备、收费公路,扩大到乡村振兴、医疗卫生、高等教育、生态环保等领域,极大丰富了地方政府的选择空间。
政策意义: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具有发行早、成本低、期限长的特点。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种,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扩容,有助于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纾解地方政府融资困境,降低地方政府违规融资冲动,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造条件。
政策内容: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减轻地方利息负担。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妥善解决融资平台到期债务问题,不能搞“半拉子”工程。专项债资金重点还是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和补短板:一是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尤其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项目、污染防治项目;二是支持重大发展战略,比如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三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包括棚户区改造、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设施、乡村振兴等公益性项目建设,并将重点支持在建项目续建。
政策建议:在开好地方政府举债‘前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的特征,要注意统筹平衡政府性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城投债、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各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渠道撬动的公共投资支出。应持续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既要开好“前门”,稳步推进政府债券管理改革,发挥政府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支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又要严堵“后门”,守住法律“红线”,坚决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行为。
两办: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明确,力争到2022年,我国冰雪运动总体发展更加均衡,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影响力更加广泛;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雪上项目有突破,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备。
《意见》提出,全力推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备战工作。深化备战体制改革。推进全国性单项冰雪运动协会改革,更好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备战保障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冬奥”重点攻关,推动开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训练备战器材及建设工程采购“绿色通道”,优化采购程序、提升采购效率,提高医疗康复、技战术训练、器材装备等方面的备战水平;密切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冰雪运动国际组织、冰雪强国体育部门的合作交流;严格赛风赛纪要求。强化政治担当,以最大决心,用最严措施,坚决落实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责任制,坚持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办得像冰雪一样纯洁无瑕。
《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冰雪产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建立一批产业规模较大的冰雪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冰雪产业企业,兴建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优化冰雪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冰雪健身休闲产业,推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制定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整合。支持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运动产品;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有序申办和举办冰雪运动国际高水平专业赛事。围绕花样滑冰、冰球、冰壶、单板滑雪和短道速滑等观赏性强的冰雪运动,支持社会力量打造精品赛事和活动。支持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在冰雪赛事直播和转播中的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
内部报告
许宪春:发展经济投资还要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9年会于3月3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主题为:2019:区域政策与稳增长。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发言表示,从2010年以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三大需求,实际上都对经济增速的回落产生影响。他认为,全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的倾向在发展,所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肯定是不现实的,全面依靠消费也拉不动,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投资还要发挥关键的作用。
许宪春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了三个观点:
第一,从需求角度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投资需求下拉的作用最明显。从2010年以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三大需求,实际上都对经济增速的回落产生影响。但是其中,投资需求的向下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比如说2010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6.3%,但是到2018年它的贡献率只有32.4%。2010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4.9%,2018年变为76.2%。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在经济增速回落这八年基本上是明显回落形势。在2010年的时候在两位数增长,到去年就是6%的增长,速度回落比较快,投资需求在这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要继续发动投资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过程。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保持经济适度合理地增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还要向现代化强国迈进,没有适度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是对经济的需要,但是经济方面、收入方面、生活方面,仍然是基本的方面。所以仍然是需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当然不是片面追求高质量。
如何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从三大需求看,由于美国对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状况高度敏感,而且全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的倾向也在发展,所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肯定是不现实的;全面依靠消费也拉不动,所以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投资还要发挥关键的作用。我们不能忽略投资的作用,因为三大需求,一个方面指不上,不可能是再过度依靠出口增长,完全依靠消费也是不行的,所以投资的作用还是要提出来。
第三,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要发挥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必须改善投资结构。一是要发挥投资在补短板当中的作用,包括“三农”领域的投资,包括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还有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这方面的投资都是短板。现在新经济、数字经济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新经济只占GDP的15%左右,2015年14.8%,2016年15.3%,2017年15.7%。虽然新经济发展很快,但还不足以扭转传统经济下滑的影响。所以对传统经济的改造,特别是数字化改造非常重要,还要补短板。二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产品的投资。在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里,知识产权产品也是作为固定资产来处理的。知识产权产品在国际标准里包括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库、矿权勘探与评估,还有娱乐品、艺术品,就是原创型的产品,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特点的产品。国际标准认为这些知识产权产品,这些无形资产它具有固定资产的基本属性。我们传统的投资都是有形的,但是其实知识产权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
去年下半年对6个省18家新经济企业进行调研,包括北京的滴滴出行、贵州的货车帮等等,这些知识产权产品,特别是其中的数字资产,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像滴滴出行,所有的专车、快车、自行车都不是他的资产,他的资产就是信息,就是把司机和乘客的信息匹配起来。货车帮也是,把卡车司机和货源匹配起来,大大提高了效益。所以,我们的投资不能像传统关注的对有形的投资,对无形的投资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在许多新经济企业它成为主要资产,它比传统资产的作用还要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产品的投资,发挥他们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方面的作用,这一方面是有潜力的,特别是研发,像计算机软件、像数据库。在数据库这方面我感受它的作用,包括一些大的企业,比如说像阿里、腾讯、京东,这些企业它的数据资产是非常宝贵的,而且对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投资。同时在统计上要加强,因为现在这些还都没有作为固定资产来投资,所以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其实已经出现一种乏力的状况,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的投资,同时加大这方面的制度的设计。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六大进展
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主持召开农业绿色发展研讨会,发布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8》。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编写,这是我国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绿皮书,是观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重要“窗口”。
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在六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全国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9.28亿亩,认定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48个。
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利用强度降低,耕地养分含量稳中有升,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8。
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7.8%,农药利用率38.8%,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83.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0%;新疆甘肃等地膜使用重点地区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近80%。
生态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已划定国家级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5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35个和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升到55.3%,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明显下降。
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全国完成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73.9%,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村占比17.4%,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占48.6%。
模式探索初见成效。遴选出全域统筹发展型、都市城郊带动型、传统农区循环型3个综合推进类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渔业绿色发展7个单项突破类模式,可为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已经逐步融入到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田园和美丽家园建设提速,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样板”。
近年来,为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农村部先后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开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机制,积极推动国际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合作与试验示范。这些行动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发展。
报告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单项突破与统筹推进、突出重点与梯次推进、理论探索与机制创新的关系。加强水土等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秸秆、农膜处理市场化模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污水处理,实施好村庄清洁行动,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要更多地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理论研究和科研攻关,扩大先行先试范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政策借鉴
深圳"代建制"解决工程建设领域难点
深圳市福田区近日举行政府代建制项目成果行活动,对外展现了代建制改革“成绩单”。数据显示,2017年9月28日,福田区集中启动了第一批19个代建项目,截至目前,全区代建项目已增加到86个,总投资额超过210亿元,占全区年度总投资三分之一。
据悉,2017年以来,福田区委、区政府紧盯工程建设领域的难点、痛点、堵点,率先打造了全国首个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市场化专业化代建制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松绑提速提效的新路。目前,深圳市10个区中已有7个区实施或正在启动代建制,福田代建制已经在深圳全市范围复制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福田代建制坚持市场的事交给市场,专业的事交给专业机构。”福田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曾坚朋表示,由代建企业承接政府赋予的全过程代建职能,此举发挥了市场机构的专业力量和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加速推进项目。
借力代建制的增速效果,福田区已有33个学校建设项目采用代建制,总投资超过80亿元,经过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已经有1所学校完工,7所学校开工动土,计划在2019年再有18所学校可开工动土。2018年福田区义务教育学位新增4200个,比2017年增加55%,预计2019年可再新增学位4170个。
为了提升专业水准,福田代建制面向全国招标,高规格建立代建企业预选库。以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改建工程为例,该项目建安工程每立方米造价为3167元,从前期阶段的限额设计到严格按图施工,环环把控成本。
“城中村”改造涉及面广、施工难度大,一直都是“施工硬骨头”。福田区在“城中村”改造中引入代建制,代建企业组织人员技术力量建立项目指挥团队,同步协调交警、交通、供电、绿化、街道办等数十个部门,平均每天沟通数十家楼宇业主和物业单位,基本实现“零事故、零纠纷”。据悉,福田区“城中村”安全隐患综合整治总投资近20亿元,工程覆盖辖区14个城中村、居住人口超90万人、建筑物超7700栋。采用代建制后,工期较预期缩短20%。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将于2019年全部完工,工程进度在深圳市排第一。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福田区政府已委托10个代建项目,总投资超过80亿元,截至2018年底完成超过900个小区的排水管网正本清源工程,完成超过100个小区的饮用水入户工程,按时完成深圳市委、市政府督办任务,正本清源完成率104%,进度排全市第一。
曾坚朋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丰富代建制的实践探索,及时协调解决代建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