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吉祥)“斗拱是古建筑的‘交响乐’,每一朵斗拱都是凝固的音符。”近日,在运城博物馆内,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张力中向观众展示着元代建筑永乐宫壁画的精妙构造。这场名为“上栋下宇——中国古建筑在运城地区的千年演变”的讲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揭开了河东大地古建筑的神秘面纱。
近日,在运城博物馆内,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张力中老师开展“上栋下宇——中国古建筑在运城地区的千年演变”的讲座。
运城作为全国地级市中国保单位最多的城市,其建筑遗存构成了一部鲜活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讲座现场,多数观众始终保持着上身前倾的姿势认真聆听。从芮城广仁王庙单檐歇山顶的雄浑古朴,到万荣飞云楼 “明三暗五” 的精巧奇绝,再到绛州大堂 “减柱造”的大胆革新,张力中通过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讲解,逐步梳理出运城古建筑的演变脉络。
观众拍摄讲座PPT。
“看这张唐代广仁王庙的斗拱图,四铺作华拱没有多余装饰,却用最简单的结构实现了3.1米出檐。”张力中轻点鼠标,屏幕上的斗拱构件缓缓拆解,台下立刻响起“咔嚓咔嚓”的拍照声。退休教师陈老师的笔记本上,“偷心造”“单檐歇山顶”等术语旁画满了示意图,她说:“以前去广仁王庙只觉得老旧,现在才知道每根木头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古建爱好者刘先生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PPT截图,“这些素材比课本生动多了,特别是飞云楼的‘明三暗五’结构,通过剖面图一下就看懂了。”
观众正在认真聆听讲座。
古建筑保护不是博物馆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这场没有模型、没有科技展示的讲座,凭借PPT里的建筑影像与生动讲述,让古建筑的温度传递到了每个人的心里。正如观众李女士在反馈表中所写:“原来历史不是课本上的平面图,而是解州关帝庙的一片瓦当、芮城永乐宫的一道飞檐,更是我们伸手可触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