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柴晓蒙)在2025年世界气象日期间,盐湖区气象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且极具成效的气象科普活动。紧扣“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主题,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切实将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给广大民众,对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强化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深耕幼儿启蒙教育,播撒气象科学种子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气象知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出。2024年11月,盐湖区南城中心幼儿园被山西省气象学会确立为全省首家“气象科普教育试点”单位,3月18日,一场精彩纷呈的气象科普活动在南城中心幼儿园展开。孩子们展示出自身手工制作的气象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近距离欣赏、体验模拟发射器,感受科技与气象的深度联系。
3月18日,在南城中心幼儿园,老师正在查看孩子们手工制作的气象作品。
南城中心幼儿园研发了以“小气象 大世界”为主题的定制课程,从基础气象符号的认识开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实际操作,逐步引导幼儿理解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打造了班级气象角,包括天气标识、每日天气情况、温度折线图、天气统计图等,一天一天地观察,一点一点地记录,不仅让孩子们观察气象,还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
园内设置的气象观测设备展示区,让幼儿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风向标、雨量筒等仪器。“我一般会用图片、故事、儿歌讲解专业的气象知识,还会和他们一起制作一些观测天气的小仪器。”盐湖区气象局副局长李彦作为萌娃们的校外气象科普辅导员,为孩子们讲授他们能听得懂的气象故事。
推动小学知识进阶,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盐湖区钱学森科技小学的气象科普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3月19日,学校组织开展了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为主题的气象主题科普系列活动。
3月19日,盐湖区钱学森科技小学举办小小气象员科普大赛。
讲解大赛以及气象科普知识竞赛中,参赛者围绕气象主题进行科普讲解,知识竞赛参与者以抢答、问答的形式回答气象相关的问题,一批优秀者脱颖而出。
“黑云翻墨未遮山”一句在抢答题环节让在场观众纷纷鼓掌叫好,古诗意境与气象科学的巧妙结合,体现出对气象知识及综合知识的掌握水平;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舞蹈社团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舞步为《春三月》作注脚,“惊蛰催耕”“清明播种”等二十四节气融入舞蹈,大家在优美的舞姿中对节气的理解更进一步;气象讲解比赛中,各位选手更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他们结合气象知识与生活场景,用通俗的语言揭秘气象的奥秘,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与表达能力。
校园气象站为学生提供了观测气象要素的平台,“小小气象观测员”们每天按照科学规范,认真观测并记录温度、湿度等数据。在当前数据驱动的时代,这一实践培养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和严谨的记录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山西省气象学会学术部部长郭雪表示:“气象知识科普大赛有效打通了课堂知识与现实应用的连接通道,既呼应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中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也为气象领域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实践平台。”
拓展多元科普场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在运城中心城区东花园内,运城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凭借专业资源和设备,成为此次气象科普活动的重要依托。
“这个蘑菇状的雷达是一个‘云朵侦探’,它可以看得很远,专门用来观察天上的云。它帮助我们知道云有多厚。”3月18日,在气象站的雷达检测基地,讲解员深入浅出地讲解面前的仪器,并邀请南城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近距离观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这是我刚刚制作的风车,在风力的帮助下,它可以转起来。”中一班幼儿张语柠说。
参观学习后,校方还组织孩子们制作风车、雨伞等气象小手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月20日,钱学森科技小学学生在讲解员指导下查看气象设施。
3月20日,钱学森科技小学的学生们带着“天气预报如何预测?气象数据从哪里来?”的疑问走进了运城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观测室。在观测室,孩子们看到了电脑上各项测量数据的汇总结果。“气象监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这些数据,我们才能科学预测天气,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直观的数据展示和生动地讲解,学生们对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有了初步的了解。
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气象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其普及与教育对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激发创新精神意义非凡。气象科普,不止于知识传递,更在于科学精神与态度的传承。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颗蕴含无限潜力的火种,点燃家庭对气象科学探索的热情,辐射影响整个社会,凝聚成推动气象科学普及的磅礴力量,让科学之光,照亮未来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