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鲁因村,村民马开俭正在晾晒传统手工挂面。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兰立强)在运城市夏县的裴介镇北端,有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鲁因村,这里孕育着一项传承了600余年的传统技艺瑰宝——鲁因手工空心挂面。
鲁因村,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关于村名,流传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村中曾居住着姓鲁和姓因的人家,故得名鲁因;也有说法称村东芦河曾是古代的海底,渔猎时代的先民每日捕鱼,因“日”字加“鱼”字为“鲁”,所以叫鲁因。这些传说为鲁因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
晾晒的鲁因手工空心挂面。
而鲁因村的手工空心挂面,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历经数百年风雨,以白、净、细、耐煮、空心、易消化等特点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声名远扬,深受百姓喜爱,成为当地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做这个挂面很不容易,要干‘五晌活’,现在的年轻人哪能吃得了这苦。”12月26日,记者见到鲁因村村民马开俭时,他正准备晾晒传统手工空心挂面。
何为“五晌活”?他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把干活分为“三晌活”和“五晌活”,“三晌”即早上、中午和下午,一般人能干得了“三晌活”已是不易,而做挂面起早贪黑,凌晨3时到6时算一晌,晚上7时到10时又算一晌,一共“五晌活”,也就是最辛苦的活。
而鲁因手工空心挂面之所以能成为美食中的珍品,得益于其极为考究的制作工艺。这一工艺需历经12道工序,耗时30多个小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
鲁因手工空心挂面。
首先是化盐水、手工和面,这是制作鲁因挂面的基础。和面时以“抠面”为主,要根据当天的温度和湿度,精准把握盐的用量,将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盆光、面光、手光”的标准,使许多小气泡包在面团中间,为面条形成空心奠定基础。和好的面需自然发酵两小时左右,让面团充分醒发,以增强其韧性。
接着是“破大条”,师傅们要按面厚2.5厘米的标准,将擀平的面团均匀切割成条,且必须“一刀到头”,保证条条均匀一致,这不仅考验师傅的刀工,更需要耐心和专注。随后的“过大条”环节,则需两人协力,反复摔打和揉搓面条,进一步增强面的延伸性和拉伸性,为后续的工序做好准备。
“过中条”之后便是“搓小条”,师傅们要将醒好的“中条” 搓细至直径1厘米的面条,搓好后的小条还需经过10个小时的醒面,使其更加柔软有弹性。“上面”是一道技术含量较高的工序,需将小条有规律地缠绕在面棍上,这十分考验手艺人的手上功夫,鲁因村的能工巧匠们却能将其做得游刃有余。
鲁因手工空心挂面正在进行“醒面”工序。
“上面”后入槽醒面两小时左右,醒面槽需保证恒定的湿度和温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面醒好后便迎来了“开挂”时刻 ——“开面”和“挂面”,做面师傅要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顺着面劲拉长,若拉力不足,面拉不长,拉力过大,则易把面条拉断或拉伤。待面条在合适的阳光和温度下晾干后,便可取下切割、包装出售。
鲁因挂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空心的特性,从切断的截面看,每根面中间都有一个小孔,这不仅使其外观精美,更让其在口感上别具一格。面条中间的气孔可以吸收更多的汤汁,使其更入味、耐煮,爽滑筋道又不失绵软,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12月2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鲁因村,村民马开俭正在晾晒传统手工挂面。
近年来,鲁因手工空心挂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因村也因此素有“晋南手工挂面第一村”之称。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鲁因挂面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加。
今年,鲁因挂面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6月12日,董宇辉带领与辉同行团队走进运城,鲁因挂面在直播间中受到大量关注,两场直播共计销售14000余单,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一夏县特产。
12月12日,夏县工信科局、县乡村e镇联合举办“双十二宠粉季 品味乡村情怀 低价狂欢”活动,主播们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并展示鲁因空心挂面等特色农产品,直播间反响热烈,销售数据出色,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影响力,为鲁因挂面的销售和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每到冬季农闲,村里的老艺人们重操旧业,凭借精湛手艺为家庭增加收入,同时也让这门传统技艺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鲁因手工空心挂面。
当今时代,健康饮食理念盛行,绿色、营养、天然备受推崇。鲁因手工空心挂面带着黄土风情与民间智慧,应时回归,再度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