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于大河之东 感厚重文明 观万千气象

黄河新闻网 > 运城频道 >  本网专稿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李冰蕊)风云交汇,成就万千气象;江河交汇,常睹惊人奇观;历史交汇,最是波澜壮阔。昔日的河东郡,今天的“好运”城,这是一座因盐运而兴起的城市,这是一个被称为“国宝第一市”的地方,这里最早叫中国。在运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要向它的历史纵深处摸索探寻,要看它如何往未来辽阔处迈步前行。

图为运城博物馆。

图为七彩盐湖。

图为七彩盐湖掐丝珐琅釉画。

4月24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山西行活动如约来到运城,活动邀请到来自全国覆盖时政、历史、文旅、财经、军事、科普等领域的多位网络名人,以实地走访、线下打卡的形式,带领网络名人走进运城博物馆、运城盐湖、岚山根·运城印象景区,用“网媒的视野、网红的视角、网友的视线”见证这座城市的万千气象,折射运城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步伐和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踏足运城博物馆,每一次回眸都是千年的回响。

在运城,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乳汁;在运博,每一次回眸都是千年的回响。

4月24日,网络名人参观运城博物馆。

方寸之间,凝聚万年。从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到“舜歌南风”“嫘祖养蚕”“禹凿龙门”等远古传说,再到华夏先民4600多年对盐湖的开采利用史……运城博物馆内凝结着河东文明的缩影,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荣光。网络名人们在此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文明的脉络,开启一段寻根问祖的旅程。

图为运城博物馆馆藏文物。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文化铸魂,润物无声。

图为网络博主@-四分三十三秒-发布运城博物馆相关内容。

“五千年不断流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博物馆里陈列展示的,有运城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源远流长,也有运城盐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地域特色浓厚的重要文物,也有一个中国城市从古至今发展的完整体系。”结束了运城博物馆的参观后,网络博主@-四分三十三秒-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样的感触。

网络名人参观运城博物馆内唐代薛儆墓石椁

在运城博物馆,有一个陈列格外引人注目,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那便是唐代薛儆墓石椁。网络博主“互联网俊明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唐代薛儆墓石椁后,引发网友纷纷评论:“侍女的壁刻都好精致啊!”“唐朝的文物能保存下来真不容易!”……文物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向观者奔涌而来,簇拥着观者跨越时空,凝望匠人们深邃透亮的眼眸。

图为网友评论运城博物馆文物。

当前,越来越多人走进运城博物馆,运城博物馆也在不断焕新升级,系列展陈持续“上新”,社教活动丰富多彩,志愿服务广受好评,也正是这些努力,收到了公众的积极回响。学生们在博物馆循着文物的故事,了解教科书之外的知识;志愿者在一次次志愿讲解中,了解一座城,深爱一座城;游客们在参观游览中,惊叹“好运之城”的历史荣光。

这是独属于博物馆的力量:让人们了解过去,让过去拥有未来。

走近盐湖岸畔,每一朵浪花都在细诉往昔风华。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一曲《南风歌》吟唱出盐对于民生福祉的重要作用。伫立在中条山脚下的盐湖旁,仿佛能听到猎猎南风中古老琴弦被抚拨,仿佛能看到先民在此采盐用盐、繁衍生息。盐湖有4600多年的开采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盐田景观,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重要历史价值。

图为夕阳下的运城盐湖。

历史上,从商周时期的国家祭祀贡品,到秦汉、隋唐时期重要的国家税源,再到清末民初的盐号遍布,运城盐业传承有序。现如今,盐湖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发展卤虫养殖产业,大力推行退盐还湖恢复盐湖生态,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发展文旅产业,盐湖在转型发展中迎来新的机遇,实现从“一池雪”到“七彩光”的华丽变身。

图为网络名人参观运城盐湖。

网络名人在参观运城盐湖时,刚好拍摄到了反嘴鹬和长脚鹬,众人都兴奋不已。据了解,盐湖是山西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目前共记录鸟类大约205种。每年,大批天鹅、白琵鹭、火烈鸟等往来迁徙,长期在盐湖停留、繁衍。

网络名人在社交平台发布盐湖鸟类相关内容。

当天,网络名人凯雷还品尝了从盐湖中产出的粗盐。“这个颗粒要比平常的盐要大一些,和日常的盐完全不同,第一感觉是咸,第二感觉是鲜。”凯雷表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很远,但运城很近,在盐湖可以品尝到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味道。

网络博主韩如柒跟网友分享盐湖出片攻略

网络博主学霸课长拍下青绿色盐湖。

网络博主韩如柒在盐湖拍下美照,跟网友分享出片攻略;网络博主学霸课长拍下青绿色盐湖,引发网友感叹:只此盐湖,青绿如画……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千年盐湖,加速蝶变。一个山水相映、城水相合、人水相亲、文旅相融的新盐湖,渐行渐近。

欣赏非遗表演,每一份坚守都源于心底的热爱。

行程尾声,网络名人们来到岚山根·运城印象景区,体验本地国家级非遗表演,聆听独具特色的蒲州梆子,体验掐丝珐琅釉画制作,欣赏葫芦雕刻精湛技艺……

网络名人们在岚山根·运城印象景区,体验本地国家级非遗表演。

网络博主司马平邦现场看到关公耍大刀后,不由得上前恭敬合影。他感叹:“山西运城是关公故里,一座英雄气遮掩不住的城市。”

网络博主司马平邦与关公扮演者合影。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运城非遗项目名录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保护利用生命力旺盛,知名度高。近年来,运城市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28项,省级153项,市级413项,县级903项,国家级传承人19名,省级187名,市级680名,县级985名。

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可为。近年来,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纷纷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不断创作原真性、实用性、审美性俱佳的作品和产品。其中,不少成为“爆款”,表现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备受年轻人青睐。

在盐湖区东郭镇界村,年轻一代的掐丝珐琅釉画技艺传承人梁文平借鉴前辈经验,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推出了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系列作品。

在盐湖区安邑街道南杨家庄村,非遗传承人李惠芳用剪刀和红纸,剪出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在盐湖区泓芝驿镇乔阳村“婴幼儿服饰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吉巧惠潜心钻研刺绣工艺,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的社员们用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花。

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印证着一段历史,一代代的匠人,将温度凝于双手,将匠心沉于热土,在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从现代文明中激发灵感,百转千回,薪火不灭。

时代浪潮澎湃,激荡万千气象。大河之东,星光闪耀;好运之城,追光前行。

  • [编辑:牛瑞萌]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